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导则与标准 > 复习辅导

2014年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知识点:污染物排放标准(1)

国和网校  [2014-03-31 09:53:00 ]  【

  (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1.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⑴概述:我国现有的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中,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有专项排放标准的执行相应的专项排放标准。⑵适用范围:适用于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以及CP的EIA、设计、EP设施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

  2.熟悉本标准的指标体系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设置了三项指标:⑴通过排气筒排放废气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⑵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任何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⑶以无组织方式排放的废气,规定无组织排放的监控点及相应的监控浓度限制(mg/m3)。

  3.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

  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原则之一是根据环境功能区域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级别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该标准对排放浓度未划分级别,仅对排放速率进行分级。主要考虑处于不同功能区域的污染源的污染治理要求基本相同,并避免使标准过于复杂化。该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现有污染源分一、二、三级,新污染源分二、三级。按污染源所在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类别,执行相应级别的排放速率标准。即:位于一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一级标准(一类区禁止新、扩建污染源,一类区现有污染源改建执行现有污染源的一级标准),二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的污染源执行三级标准。

  4.熟悉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

  ⑴排气筒高度除须遵守“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表3-24)列出的排放速率标准值外,还应高出周围200米半径范围的建筑5米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⑵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四根排气筒取等效值。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见附录A。⑶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列出的两个值之间,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以内插法计算,内插法的计算式见本标准附录B;当某排气筒的高度>或<本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外推法计算式见本标准附录B。⑷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米。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米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⑸新污染源的无组织排放应从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应有无组织排放存在,无法避免的无组织排放应达到“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表3-25)规定的标准值。⑹工业生产尾气确需燃烧排放的,其烟气黑度不得超过林格曼1级。

  5.熟悉监测采样时间与频次

  本标准规定的三项指标,均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故在采样时应做到:⑴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①以连续1h的采样获取平均值;②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⑵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①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②若浓度偏低,需要时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③若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仅需用短时间采集样品时,应实行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⑶特殊情况:若某排气筒的排放为间断性排放,①排放时间<1h,应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采样,或以等时间间隔采集2~4个样品,并计平均值。②排放时间>1h,则应在排放时段内采样,以连续1h的采样计平均值;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⑷当进行污染事故排放监测时,应按需要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不受上述要求的限制;CPEP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的采样时间和频次,按国家EP部制定的CPEP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办法执行。

  6.了解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SO2、NOx、颗粒物)的排放限值

  表3-24 现有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序号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排气筒(m)

一级

二级

三级

监控点

浓度(mg/m3)

1

1200

(硫、SO2、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生产)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6

2.6

8.8

15

23

33

47

63

82

100

3.0

5.1

17

30

45

64

91

120

160

200

4.1

7.7

26

45

69

98

140

190

240

310

* 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

0.50

(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

700

(硫、SO2、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使用)

2

1700

(硝酸、氮肥和火炸药生产)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47

0.77

2.6

4.6

7.0

9.9

14

19

24

31

0.91

1.5

5.1

8.9

14

19

27

37

47

61

1.4

2.3

7.7

14

21

29

41

56

72

92

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

0.15

(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

420

(硝酸使用和其它)

3

22

(碳黑尘、染料尘)

15

20

30

40

0.60

1.0

4.0

6.8

0.87

1.5

5.9

10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肉眼不可见

80***

(玻璃棉尘、石英粉尘、矿渣棉尘)

15

20

30

40

2.2

3.7

14

25

3.1

5.3

21

37

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

2.0

(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

150

(其它)

15

20

30

40

50

60

2.1

3.5

14

24

36

51

4.1

6.9

27

46

70

100

5.9

10

40

69

110

150

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设参照点,下风向设监控点

5.0

(监控点与参照点浓度差值)

  *一般应用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m~50m范围内设参照点,排放源下风向2m~50m范围内设监控点。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一般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如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最高点。

  ***均指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各种尘。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不得低于25m。

  7.了解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SO2、NOx、颗粒物)的排放限值

  表3-25 新污染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序号

污染物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mg/m3)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排气筒(m)

二级

三级

监控点

浓度(mg/m3)

1




960
(硫、SO2、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生产)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6
4.3
15
25
39
55
77
110
130
170

3.5
6.6
22
38
58
83
120
160
200
270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40

550
(硫、SO2、硫酸和其它含硫化合物使用)

2




1400
(硝酸、氮肥和火炸药生产)

15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0.77
1.3
4.4
7.5
12
16
23
31
40
52

1.2
2.0
6.6
11
18
25
35
47
61
78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0.12

240
(硝酸使用和其它)

3



18
(碳黑尘、染料尘)

15
20
30
40

0.15
0.85
3.4
5.8

0.74
1.3
5.0
8.5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肉眼不可见

60**
(玻璃棉尘、石英粉尘、矿渣棉尘)

15
20
30
40

1.9
3.1
12
21

2.6
4.5
18
31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120
(其它)

15
20
30
40
50
60

3.5
5.9
23
39
60
85

5.0
8.5
34
59
94
130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