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复习辅导

2010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辅导:地下水污染途径

国和网校  [2010-04-16 19:11:00 ]  【
 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活动。通过雨水淋滤,堆放在地面的垃圾与废渣中的有毒物质进入含水层。各类污水排入河湖坑塘,再渗入补给含水层。长期利用污水灌溉农田,可使大范围的地下水受污染,农药、化肥也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农业耕作活动可促进土壤有机物的氧化,如有机氮氧化为无机氮(主要是硝态氮),随渗水进入地下水。止水不良的井孔,会将浅部的污染水导向深层。废气溶解于大气降水,形成酸雨,也可补给污染地下水。有些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开采、钛白粉冶炼等,将生产废水注入地下,如处理不当,也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例如,污染引起的地下水硬度的增加、溶解氧的减少等。间接污染过程复杂,污染原因易被掩盖,要查清污染来源和途径较为困难。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性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污染对象是潜水。固体废物在淋滤作用下,淋滤液下渗引起的地下水污染,也属此类。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即属此类。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污染物或者是通过整个层间,或者是通过地层尖灭的天窗,或者是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污染物质能否进入含水层取决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显然,承压含水层由于上部有隔水顶板,只要污染源不分布在补给区,就不会污染地下水。如果承压含水层的顶板为厚度不大的弱透水层,污染物则有可能通过顶板进入含水层。潜水含水层到处都可以接受补给,污染的危险性取决于包气带的岩性与厚度。包气带中的细小颗粒可以滤去或吸附某些污染物质。土壤中的微生物则能将许多有机物分解为无害的产物(如H2O、CO2等)。因此,颗粒细小且厚度较大的包气带构成良好的天然净水器。粗颗粒的砾石过滤净化作用弱。裂隙岩层也缺乏过滤净化能力。岩溶含水层通道宽大,很容易遭受污染。

  在分析污染物质的影响时,要仔细分析污染源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关系:污染源处于流动系统的什么部位?污染源处于哪一级流动系统?当污染源分布于流动系统的补给区时,随着时间延续,污染物质将沿流线从补给区向排泄区逐渐扩展,最终可波及整个流动系统,即使将污染源移走,在污染物质最终由排泄区泄出之前,污染影响也将持续存在。污染源分布于排泄区,污染影响的范围比较局限,污染源一旦排除,地下水很快便可净化。当然,当人为地抽取或补充地下水形成新的势源或势汇时,流动系统将发生变化,原来的排泄区可能转化为补给区。因此,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天然条件,还要预测人类活动的影响。

  污染源分布于不同等级的流动系统,污染影响也不相同。污染源分布在局部流动系统中时,由于局部流动系统深度不大,规模小,水的交替循环快,短期内污染影响可以波及整个流动系统;但在去除污染源后,自然净化也快,数月到数年即可消除污染影响。区域流动系统影响范围深大,流程长而流速小,水的交替循环缓慢:在其范围内存在污染源时,污染物质的扩展缓慢,但如有足够的时间,污染影响可以波及相当广大的范围;区域流动系统遭受污染后,即使将污染源排除以后,污染影响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自然净化期可以长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污染后再治理相当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