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复习辅导

环境影响评价师考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精讲: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知识点

国和网校  [2016-01-03 20:18:00 ]  【
  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

  调查内容一般包括:地下水露头调查、水文气象调查、植被调查及与地下水有 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

  1.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地下水露头的调查是整个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的核心,是认识和寻找地下水直 接可靠的方法。地下水露头的种类有:①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包括泉、地下水溢出 带、.某些沼泽湿地、岩溶区的暗河出口及岩溶洞穴等;②地下水的人工露头,包括 水井、钻孔、矿山井巷及地下开挖工程等。

  在地下水露头的调查中,应用最多的是水井(钻孔)和泉。

  (1)泉的调查研究。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的出流表明地下水的存在。 泉的调查研究内容有:

  ①查明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出露的地层层位和构造部位)、补给的含水层,确定泉的成因类型和出露的高程;

  ②观测泉水的流量、涌势及其高度,水质和泉水的动态特征,现场测定泉水的物理特性,包括水温、沉淀物、色、味及有无气体逸出等;

  ③泉水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居民长期饮用后的反映;

  ④对矿泉和温泉,在研究前述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应查明其含有的特殊组分、出露条件及与周围地下水的关系,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

  通过对泉水出露条件和补给水源的分析,可帮助确定区内的含水层层位,即有 哪几个含水层或含水带。据泉的出露标高,可确定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泉的流量、 涌势、水质及其动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含水层(带)的富水性、水质和动态变化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下水是承压水还是潜水。据泉水的出露条件,还 可判别某些地质或水文地质条件,如断层、侵入体接触带或某种构造界面的存在, 或区内存在多个地下水系统等。

 (2)水井(钻孔)的调查。调查水井比调查泉的意义更大。调查水井能可靠地 帮助确定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出水段岩性和构造特征,反映出含水层的类型,调查水井还能帮助我们确定含水层的富水性、水质和动态特征。水井(钻孔)的调查内容有:

  ①调查和收集水井(孔)的地质剖面和开凿时的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资料;

  ②记录井(孔)所处的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及其附近的卫生防护情况;

  ③测量井孔的水位埋深、井深、出水量、水质、水温及其动态特征;

  ④查明井孔的出水层位,补给、径流、排泄特征,使用年限,水井结构等。

  在泉、井调查中,都应取水样,测定其化学成分。需要时,应在井孔中进行抽

  水试验等,以取得必需的参数。

 2.地表水的调查

  在自然界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地球大陆上水循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两者之间一般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只有查明两者的相互转化关系,才能正确 评价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资源量,避免重复和夸大;才能了解地下水水质的形成和遭受污染的原因;才能正确制订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对于地表水,除了调查研究地表水体的类型、水系分布、所处地貌单元和地质 构造位置外,还要进一步调查以下内容:

  (1) 查明地表水与周围地下水的水位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2) 观测地表水的流速及流量,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量的转化性质,即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段或排泄地下水地段的位置;在各段的上、下游测定地表水流量, 以确定其补排量及预测补排量的变化。

  (3) 结合岩性结构、水位及其动态,确定两者间的补排形式,常见的有:

  ①集中补给(注入式),常见于岩溶地区[图3-24 (a)];②直接渗透补给,常见 于冲洪积扇上部的渠道两侧[图3-24 (b)];③间接渗透补给,常见于冲洪积扇中部的河谷阶地图[3-24 (c)];④越流补给,常见于丘陵岗地的河谷地区[图3-24 (d), 为越流补给形式之一]。从时间上考虑,则常将补给(或排泄)分为常年、季节和 暂时性三种方式。

 (4) 分析、对比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查明它们的水质特征及两者间的变化关系。

  1. 气象资料调查

  气象资料调查主要是降水量、蒸发量的调查。

  降水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降落在一定面积上 的水体积,一般用降水深度表示,即将降水的总体积除以对应的面积,以毫米(mm) 为单位。降水量资料应到雨量站收集。降水资料序列长度的选定,既要考虑调查区大多数测站的观测系列的长短,避免过多的插补,又要考虑观测系统的代表性和一 致性。在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时,应采用尽可能长的资料序列。调查区面积比 较大时,雨量站应在面上均匀分布;在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雨量站应加密,以满足分区计算要求,所釆用降水资料也应为整编和审查的成果。

  因蒸发面的性质不同,蒸发可分为水面蒸发、土面蒸发和植物散发,三者统称蒸发或蒸散发。水面蒸发通常是在气象站用特别的器皿直接观测获得水分损失量, 称为蒸发量或蒸发率,以日、月或年为时段,以毫米(mm)为单位。调查区内实 际水面蒸发量较气象站蒸发器皿测出的蒸发量要小,需要进行折算,折算系数与蒸 发皿的直径有关,各个地区也有所差异,收集水位蒸发资料要说明蒸发皿的型号, 查阅有关手册确定折算系数。

 2. 不同地区地下水环境地面调查的任务和内容

  (1)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平原区包括山前冲洪积扇地区、河谷平原区 及滨海平原区。

  ①调查任务。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地貌类型、第 四纪地质及新构造特征调查的基础上,查明主要含水层的岩性、埋藏条件、分布规 律,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的富水性及水化学成分,咸淡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等;调查研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第四系含水层与 下伏基岩含水层之间的关系,地表水系的分布及其水文特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 排关系;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调查地下水集中开釆区和井灌区的开釆量与地 下水的动态关系,研究大量釆、排地下水形成地下水下降漏斗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调查特殊的水文地质问题,如盐碱化、沼泽化、特殊水质、地方病及水质 污染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在具备回灌条件的地区,应开展人工回灌 条件的研究,还应开展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调查。

  ②调查内容。

  a) 山前冲洪积扇地区。山前冲洪积扇地区一般含水层埋藏浅、厚度大,水量 丰富、水质好,易于开发利用,是工农业供水的重点地区。应重点研究山前冲洪积 扇、河谷阶地、山前冰水台地、坡积洪积扇、掩埋冲洪积扇等的结构及其水文地质 条件。同时,对邻近山区(补给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山区与平原区的交接关系及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

 这类地区应详细研究下列内容:冲洪积扇的分布范围,扇前、后缘及两侧标高 和地面坡度变化;通过观察天然剖面和人工露头,配合物探、钻探,研究组成冲洪积扇的第四纪堆积物的物质来源、地层结构和岩性特点,确定由冲积扇顶部到前缘的岩性变化,研究与实测典型露头剖面,结合钻孔对地层岩性进行详细分析对比; 冲洪积扇不同部位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深、富水性和水质变化情况,从扇顶到 前缘方向地下水由潜水区过渡到承压水区,自流水区的分带规律;地下水溢出带的分布范围,溢出泉流量及总溢出量;寻找埋藏冲积扇并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埋藏 条件、分布规律,同时也要研究扇间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在山前河谷地区,应注意调查河谷形态、阶地结构及其富水性。应研究河谷阶 地分布范围、河谷类型(上叠、内叠)、阶地性质(侵蚀、堆积、基底)、阶地的级 数及其绝对和相对标高、河谷断面形态、支流冲沟发育情况及其切割深度;各级阶 地的地层结构、岩性成分、厚度及岩性变化,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条件,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b) 河谷平原区。在河谷平原区,分布有不同河流交互堆积及由河道变迁形成的古河道堆积,某些地区还有海相堆积和冰水堆积,一般第四纪厚度大,含水层次 多,水质复杂。应重点研究下述内容:不同河流堆积物的特征及其分布,含水介质的富水性,水化学成分及分布规律;古河道带及古湖泊堆积物的分布、埋深及水文 地质条件;海相、陆相地层的埋藏与分布及相互间的接触关系;微地貌形态、水质、 水位埋深对盐碱化、沼泽化形成的影响。

  通过地貌调查,查阅历史记载(县志),了解河道变迁的时代与范围,釆用物

  探方法确定古河道带的分布范围、埋藏深度及岩性变化,并与机井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对古湖泊堆积物,应通过岩性、岩相、湖积层动植物化石、基底构造和新构 造运动的研究及实验工作了解湖积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及分布范围。

  对盐碱化地区,应初步了解盐碱化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及其成因,为土壤改 良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另外,应注意调查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及其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了解地下水位临界深度。选择典型地段逐层釆取土样, 了解盐类垂直分布与变化规律,盐碱化与微地貌和地表水的分布关系。

  对沼泽化地区,应了解沼泽化的分布与成因,为保护利用沼泽化地区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c) 滨海平原区。对滨海平原地区应调查海岸地貌、海岸变迁及现代海岸的升降变化;海相沉积物的岩性、颜色、厚度及其分布范围;通过对各含水层的抽水试 验及水质分析,研究水质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确定淡水含水层的富水段及 其分布范围以及咸、淡水分布界线。在咸水区,要着重研究咸淡水界面埋深,淡水层的埋藏条件与水量,淡水和咸水产生水力联系的可能性,为咸水的改造和利用提供资料。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