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态污染影响(二)(续)
4.2稳定状况的调查:包括恢复稳定性和阻抗稳定性。
4.2.1恢复(或回弹)是系统被改变后返回原来状态的能力,用返回所需要的时间来衡量。
4.2.2生态系统由具备不同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元素构成。有三种基本的稳定元素类型。最稳定元素(封闭系统),低压稳定性元素(开放系统),高压稳定性元素(开放系统)。
4.3生物量实测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包括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
4.3.1样地选择以花费最少劳动力和获得最大精确度为原则。样地面积:森林选用1000㎡,疏林及灌木林选用500㎡,草本群落或森林的草本层选用100㎡。
4.3.2草地生产力的测定多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主要内容包括:地上部分生产量,地下部分生产量,枯死凋落量,被动物采食量。
5.生态现状评价
5.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⑴野外调查;⑵室内化验分析;⑶定位或半定位观测;⑷从地图、航片、卫片上提取信息;⑸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5.2评价要求:⑴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进行评价。⑵2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体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⑶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地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量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
5.3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内容:⑴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⑶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5.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
5.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要明确回答区域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土地和植被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等重大环境问题,要回答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其对干扰的承受能力,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判定。
三.生态影响预测
1. 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根据工程影响途径、现状调查成果确定。如果没有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需要就工程对评价区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进行预测;如果存在敏感的生态保护目标,还要增加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的预测内容。
2. 生态影响预测的基本方法
2.1对生态完整性影响:对自然系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预测要在本底值估测作为类比标准、背景值监测作为对照的基础上预测和评价。
2.2对敏感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不同的敏感目标生态学特征不同,预测和评价的方法也不同。
课堂练习:
1.对于一影响范围为>50km2的工程,使其所在区域内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则生态影响的评价等级应为(B)。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2.生态现状评价应选用(ABCE)等的测量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
A.植被覆盖率
B.植被密度
C.土壤侵蚀程度
D.水质参数
E.物种数量
3.在生态影响评价过程中,对于3级评价项目,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不应小于(D)。
A.2~8㎞
B.30~40㎞
C.8~30㎞
D.1~2㎞
小结:大纲对本讲内容的要求
作业:简述生态影响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