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案例分析 > 复习辅导

2011年环境影响评师辅导之交通运输类案例分析三(4)

国和网校  [2010-08-31 11:54:00 ]  【

四、现状评价

(一)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略)

(二)海洋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工程的生态现状调查利用2005年4月、6月的监测资料,共布设生态监测站位12个,渔业资源和鱼卵、仔稚鱼采用收集现有资料的方法。

本次海洋生物调查因子包括:叶绿素a、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其目的在于了解该区生物生态及资源状况,为综合评价及影响预测提供依据。

1.叶绿素a

4月24日调查海域表层海水中的叶绿素a的变化范围在0.662~2.308mg/m3,平均值为1.265mg/m3。底层变化范围在0.546—1.462mg/m’,平均值为0.893mg/m3。6月3日调查表层变化范围在0.868—2.312mg/m’,平均值为1.731mg/m3;底层变化范围在0.954~2.55mg/m3,平均值为1.446mg/m3。

2.浮游植物

(1)种类组成

2005年4月24日调查所获浮游植物样品经初步分析鉴定,共有浮游植物33种,隶属硅藻、甲藻和金藻三个门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84.85%、12.12%和3.03%‘浮游植物的生态性质属于近岸、广温广盐类型。本次调查优势种为密连角毛藻(Ch.densus)、密连海链藻(Thalassiosita condensata)等。6月3日调查所获浮游植物样品经初步分析鉴定,共有浮游植物硅藻、甲藻和金藻三个门类,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5.76%、21.21%和3.03%。浮游植物的生态性质属于近岸、广温广盐类型。调查优势种有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奇异菱形藻(Nit.paradoxa)、密连角毛藻(Ch.deensus)等。

(2)细胞数量的平面分布

4月24日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变化范围在1.29万一17.98万个/m3,平均值为6.56万个/m3,密度相对较低。出现细胞数量最高的是Y19号站,达17.98万个/m3’其次是Y05号站,为14.26万个/m3,最低的是Y21号站,为1.29万个/m3,最高站位是最低站位的13.9倍。

6月3日调查浮游植物的变化范围为4.06万一14.38万个/m3,平均值为7.92万个/m3,以Y05号站最高,YIO号站次之,Y18号站最低,高者是低者的3.5倍。

3.浮游动物

(1)种类组成

4月24日调查中共鉴定出8种浮游动物。其中水母类2种,桡足类4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Tokioka)、中华蜇水蚤(CalanussinicusBrodsky)。

6月2日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种及6种幼虫或幼体。幼虫、幼体种类多可能与季节有关。其中水母类4种,桡足类4种,毛颚类、被囊类和仔鱼各1种。浮

游动物中占优势的主要有中华蜇水蚤(CalanussinicusBrodsky)、纺锤水蚤(Acartiasp.)和强壮箭虫(SagittacrassaTokioka)。

(2)生物量和个体密度分布

4月24日调查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23.73mg/m3,各站间生物量变化较大,最高值出现在Y07号站,达390.72mg/m3,居第二位的是Y19号站,生物量为214.68mg/m3,最低值出现在Y21号站,为22.40mg/m3。

浮游动物的个体密度平均值为51.9个/m3,个体密度与生物量基本相吻合,仍是Y07号站最高,为113.8个/m3,Y19号站次之,103.5个/m3,Y21号站最低,为7.6个/m3,高者是低者的15倍。,

6月3日调查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78mg/m3,最高值出现在Y19号站,为69mg/m3,最低值出现在Y04号站,为89.49mg/m3。

浮游动物的个体密度平均值为213.7个/m3,Y05号站最高,为380.7个/m3,Y19号站其次,为318.4个/m3,Y18号站最低,为96.2个/m3。

4.底栖生物

(1)种类组成

4月24日调查所获底栖生物样品经鉴定计有37种,隶属于多毛类、软体动物、

甲壳类、棘皮动物和腕足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5%、19.2%、23.1%、11.5%和7.69%。

6月3日调查所获底栖生物样品经鉴定计有34种,隶属于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58.3%、12.5%、16.7%和8.33%。

(2)生物量及个体密度

4月24日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波动范围为2.26—19.24g/m3,平均值为8.86g/m3。栖息密度波动范围为20—145个/m3,平均值为91.5个/m3。

6月3日调查海区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波动范围为3.29~15.60g/m3,平均值为9.27g/m3。栖息密度波动范围为45~110个/m3,平均值为70.0个/m3。

底栖生物名录表(略)。

5.鱼卵、仔稚鱼

根据资料统计计算,工程所在海州湾海域,鱼卵、仔稚鱼密度分别为:鱼卵708.6粒/站,约合4.724粒/m3;仔稚鱼55.8尾/站,约合0.372尾/m3。

分析:

在明确区域环境背景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阐明各评价要素现状调查或监测的时1间、方法、,点位、频率及结果,明确结果与评价标准或相应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如超标,应说明超标倍数、超标原因等。

水环境现状部分应说明本工程建设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的符合性。

水生生态现状的监测结果,应明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卵、仔鱼等均生物量、密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说明珍稀濒危特有种类的分布、生活习性、繁殖降点等,“三场”(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的分布,渔业资源情况等。

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环境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应明确页目与环境保护目标的位置关系,说明保护区范围、分区、保护对象等。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