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1.1.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
(1)1、2级:所有源(改扩建应包括新老)、与项目有关的其它在建、未建(已批EIA),区域拟被替代的
(2)3级:项目本身
1.2.调查分析方法原则
(1)新建:类比、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
中 华 考 试 网 (2)在建、未建:已批的EIA
(3)改扩建:已有有效数据或实测
(4)分期实施:前期近5年验收、例行监测或实测
(5)区域拟被替代:参考上面
1.2.1.现场实测法
有排气筒的,实测浓度和废气量,相乘得排放量。
1.2.2.物料衡算法(可用于总物料衡算或某步骤、某设备局部)
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定量分析,对无法实测的,用此法。
投入量总和=进产品+流失
1.2.3.排污系数法
《产污系数手册》,按规模、污染物、产污系数、末端处理技术、排污系数来算排污量。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考试通 2.1.现状调查资料来源
(1)收集评价范围及临近的,例行监测(近3年与项目有关)
(2)历史监测(近3年与项目有关的)
(3)现场实测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
3.1.监测因子
(1)常规的
(2)特征的有B(GB、DB、卫标TJ36-79)
(3)无B有毒:环境标准的,毒性大,按实际情况,选有代表性的
3.2.监测制度
(1)1级:2期。7天8次(02h起,隔3h(3=24/8))
(2)2级:1期不利。7天4次(02h起,隔4h)
(3)3级:近3年或补测1期不利(同2级)(7天4次(02h起,隔4h))
(4)特殊规定:评价范围内无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减少天数和点位
3.3.监测布点
(1)布点依据:项目规模、性质,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布局、保护目标布局
(2)布点方法:极坐标布点法
(3)1级:10个(上风8个(0°起隔45°),下风加密1~3个),
(4)2级:6个(上风4个(0°起隔90°),下风加密,
(5)3级:例行或2~4个(0°和180°,下风加密)
(6)布点方位调整依据:局地地形、风频分布、功能区、保护目标在方位上适当调整
(7)布点要求:有代表性,反映(3区)环境敏感区、环境功能区、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8)公铁路:集中式排放源:服务区、车站,选保护目标设点,结合敏感点垂直空间分布
(9)城市道路:依据路布局、车流量,选保护目标设点
3.4.现状监测采样要求
(1)周围开阔
(2)采样口与建筑物高度夹角小于30°
(3)周围270°采捕空间
(4)避开局地污染源:20米范围内无局地污染源
(5)避开树等吸附能力强的建筑:15~20米内无乔、灌木
(6)点位的可达性和电力
3.5.大气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3.5.1.结果统计分析
(1)监测点位位置、内容、方法
(2)分析各T内的C变化范围,Cmax占标率,超标率,
(3)分析C的日变化规律,C与风速、风向等气象及污染物排我足沤田放的关系
(4)重污染T的分布及影响
3.5.2.超标率数据统计
(1)不符合监测要求的不计入
(2)未检出的计入
(3)未颁布B标准的 不需计算超标率
(4)超标率=超标个数/总监测个数
3.5.3.现状数据达标分析
(1)C变化范围:Cmin~Cmax
(2)Cmax占标率
(3)超标率
(4)达标否
3.5.4.现状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
(1)日变化规律,选典型的绘日变化图
(2)参考同步气象资料和周围污染源分布与排放,分析变化规律
(3)分析重污染T分布及影响因素
3.6.了解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1)若气象站与项目距离大于50km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时需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2)1级:补1年连续观测
(3)2级:选有代表性季节连续观测,2个月以上
(4)补充的地面气象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预测
3.7.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中国 环 评 吧 原创
3.7.1.温度
(1)决定烟气抬升的1个因素,
(2)温廓线:温度随H的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能力
(3)可知逆温层出现的时间、频率、高度、范围、强度
(4)逆温层(大锅盖):稳定,阻碍上下扩散,扇形污染,一旦消失短期熏烟
(5)1、2级:月平均温度变化(1级增加污染严重时高空温廓线分析,分析逆温层)
3.7.2.风速
(1)定义:单位t内水平距离m/s,随时间和高度变化
(2)2种表达方式:数值和字母C(C代表静风,风速小于测风仪最低阈值)
(3)1、2级:月平均风速变化(多年同月),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异季每天同时)
(4)风廓线: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大气边界层风速规律,(1级加严重时高空风廓线,分析不同时间段风速变化)
3.7.3.风向、风频
(1)定义:来向,16个,静风风向用C
(2)风频:某风向占总统计次数的百分比,某风向出现次数
(3)风玫瑰:多年地面气象16个风频大小
(4)1、2级:每月、各季、长期各风向风频变化,静风频道单独统计
(5)风玫瑰应附20年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结果
(6)模式中:若要给静风风速和风向,静风前后插值,若日观测次数多,静风前一次风向做静风风向
3.7.4.主导风向
(1)定义:风频最大的风向角范围
(2)连续45°左右,连续2-3个风向角的范围
(3)主导风向风频之和≥30%,
(4)无主导风向或主导风向不明显,全方位考虑敏感点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估算模式计算点、面源所需数据要求及应用
大气预测因子的确定
(1)选有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
(2)特征因子有代表性的
(3)结合污染源分析,正常、非正常排放(特殊考虑非正常)
(4)区域超标,项目也排的
2. 预测范围和计算点
2.1..计算点
(1)计算点:分网格点和关心点(敏感区、Cmax)
(2)网格点(采样直角或极坐标,覆盖评价区域);
(3)关心点(范围内所有敏感点+测点)
敏感点:一类区(自然、风景、特殊),二类中居民、文化人群,对项目排的大气敏感
2.2.预测范围
(1)评价范围包括敏感点,调整考虑(源高、主导风、地形和敏感区位置)
(2)AERMOD和CALPUFF:略大于评价范围
(3)CALPUFF:计算网格在气象网格内,且离边界有缓存距离
2.3.预测网格点设置方法中国 环 评吧 原创
(1)布点原则:直角坐标(网格等间距、近密远疏),极坐标(径向等间距、近密远疏)
(2)距源≤1000m:50~100m(直角和极坐标)
(3)距源>1000m:100~500m(直角和极坐标)
(4)Cmax:间距应不大于50m
2.4.污染源(点面线体)计算清单
(1)点:坐标,海拔H0、H、D、v、T、Hr、工况、源强
(2)面
a)矩形:坐标、海拔H0、长宽、与北夹角、H、Hr、工况、源强
b)多边:顶点坐标、H0、H、Hr、工况、源强
c)近圆:坐标、H0、R、边数n、H、Hr、工况、源强
(3)体:+初始扩散参数:横向、纵向
横向:(单源)边长/4.3;(连续)边长/2.15;(间隔)中心间距/2.15
纵向:地形高H0≈0,源高/2.15;H0>0:(建筑物:H建筑物/2.15);(无建筑物:源高/4.3);
(4)线:分段坐标、高度、宽、源强(排放速率)车速、车量、车型比
(5)颗粒物:粒径+沉降速度
粒径分级(小于20级),各级粒径,质量密度,质量比
2.5.气象条件
(1)1级:5年连续3年逐日、次
(2)2级:3年连续1年逐日、次
(3)地面常规项目:时间。16风向、风速、干球湿度、低云、总云--降水、气压等
(4)探空:时间、层、气压、高度、气温、风速、16风向、每日观测次数(08时至少1次/日,距项目最近1500m,若大于50km-中尺度气象模拟50km)
(5)小时浓度:长期逐时或次,(典型小时:污染最严重、目标影响最大的)
(6)日均浓度:长期逐日(典型日:污染最重,影响最大的)
(7)长期气象条件:每日地面气象最少观测4次及以上(1日3次+02时)
3.预测情景设定
(1)预测情景设定根据预测内容而定,(预测内容依据项目特点和等级而定)
(2)应考虑5方面:污染源类别4个(新、消减、被取代、其它);排放方案(现有、推荐);预测因子(所有、主要);计算点(目标、网格、Cmax);预测内容或气象条件(短期:小时和日均浓度,长期:年均浓度)。
(3)情景组合
1)新增:正常(所有因子,3计算点,3浓度预测)/非正常(主要因子,目标和Cmax,小时浓度)
2)消减和替代、其它:主要因子,目标点,年、日均浓度
4.预测模式(AERMOD、ADMS、CALPUFF)(多源、1/2级)
4.1.推荐模式使用范围
(1)AERMOD:点面体,范围≤50km,地面、高空气象数据,简复地形,颗粒物及气态、街谷模式。
(2)ADMS:点面线体,≤50km,地面气象,简复,颗粒物及气态,
(3)CALPUFF:点面线体,>50km,地面及高空,简复及复杂风场,颗粒物、气态、恶臭及能见度,长时间静风、岸边熏烟
(4)区别:AERMOD无线,C大于50km,复杂风场,恶臭、能见度,
4.2.模式中相关参数要求
(1)AERMOD:地表参数(反照率粗糙度、BOWEN率),干湿沉降参数,化学反应参数(半衰期、NOx转化系数,臭氧浓度等)
(2)ADMS:地表(粗糙、最小M-O长度),干湿沉降参数,化学反应选项
(3)CULPUFF:地表(粗糙度、使用类型、植被代码),干湿沉降,化学反应计算选项
4.3.报告书对附图、表、件的要求
1、附图
(1)1级:源点位、敏感区分布图;基本气象分析;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复杂地形示意、浓度等值线―――5个
(2)2级:除1级中地形图外―――4个
(3)3级:污染源点位及敏感分布;基本气象分析―――2个
2、附表
(1)1、2级:估算模式结果;源调查清单;现状监测分析;常规气象资料分析;达标预测分析―――5个
(2)3级:估算模式结果、源调查清单、现状监测结果―――3个
3、附件
(1)1、2级:现状监测原始数据文件;气象观测资料文件;预测模型所有输入、出文件
(2)3级:现状监测原始资料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