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复习辅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复习重点(第三章)

国和网校  [2009-04-24 13:01:00 ]  【

第三章 环境现状评价与调查
  1-20 大气(3-14气象调查;15-19现状质量调查;污染源调查内容省略;20气因子筛选)
  21-33 水 (21-27 水文;28-32 水现状调查监测;33 水因子筛选)
  34-37 声   38-61 生态
  1、大气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大气污染源调查;污染气象调查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2、大气污染源调查方法: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经验估计法。
  3、常规气象资料:一、二级评价,如果气象台在评价区域内等条件符合,可直接使用;三级评价,可直接使用距离最近的气象台资料。一级评价,获取至少最近三年的资料;二、三级评价获取至少一年的气象资料。
  4、气象站位于评价区外的相关性分析,一级相关系数不宜小于0.45,二级不宜小于0.35。
  5、地面气象资料:一级包括:年季地面温度,露点温度及降雨量;年季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随月份的变化;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年季各风向,各风速段,各级大气稳定度的联合频率及年季的各级大气稳定度的出现频率。  二、三级至少包括风玫瑰图和联合频率项。

  6、高空气象资料:一、二级应统计分析距地面1500m高度以下的风和气温资料:规定时间的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年季规定时间的逆温层及其出现频率,平均高度范围和强度;规定时间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度。
  7、常用扩散模式中需要的气象参数有(6项):风速、风向、环境温度、稳定度、扩散参数、混合层高度等。
  8、风速随时间和高度变化,表达方式有两种:数值;C(即静风)。
  9、复杂地形风:海陆风(海陆丰环流引起的;局地气团变性引起的);山谷风(两侧坡面受日照不均形成横向环流);过山气流(气流在过小山时流场发生改变);城市热岛环流(城区暖空气向上升,四周邻区冷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
  10、确定大气稳定度的方法(9种):gd(干绝热法);Ri法(理查逊数法);M-O(莫宁-奥布霍夫长度法);sA(风向标准差法)、DT法(温差法)、UR法(风速比法)、LD法(城市稳定度判别法)、Pasquill法(帕斯奎尔法)以及烟流形状判断大气稳定度法。
  11、夜间大气稳定度一般为中性(D)、较稳定(E)或稳定(F)类;
  阴天或大风时(风速>6m/s)的大气稳定度一般为中性(D);
  白天、晴天和风速<2m/s的情况下,大气稳定度一般为强不稳定(A);
  夜间、晴天和风速<3m/s的情况下,大气稳定度一般为稳定(F);
  12、扩散参数选取:平原地区农村或城市远郊区,ABC直接查表,DEF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查表;工业区、城区或丘陵地区,AB直接查表,CDEF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后查表。
  13、大气混合层高度确定方法(2种):Holzworth法(干绝热法),gd 0.0098℃/m和计算法。
  14、不利气象条件指熏烟状态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易造成污染的风向、风速、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等条件(也称典型气象条件)。熏烟状态可按一次取样计算,其他典型气象条件可酌情按1h取样或按日均值计算。
  1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一级,不应少于10个;二级,不应少于6个;三级,如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

16、布点方法(4种):扇形布点(验证模式,测定扩散参数及浓度分布);网络布点(弄清多而分散的污染源);功能布点(弄清某些特殊区域污染影响);同心圆布点(弄清各风向方位的污染状况)。布点应设在:受影响最大和较大的地区、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区和关心点以及对环境敏感区或关心点有影响的地区,其次还应考虑布设点的均匀性和清洁参照点,以反映评价区范围内大气污染的水平和规律。布点图应附常年风向玫瑰图。
  17、监测点周围10-15m范围内不应有局部污染排放源;装置距建筑物距离一般为建筑物高度的2-2.5倍,距乔木带应10-20m。进气口应能自由收集到至少270度范围的气流,距地面高度为3-15米,采样口水平线与建筑物高度夹角不小于30度。交通尾气监测,在行车道外0.5-1m设一个监测点,在离该外沿100m处设另一监测点,进气口朝行车道方向。平行采样,保持一定间距,大流量应大于2m,小流量间距1m左右。
  18、地面气象资料包括(6项):风速、风向、气温、总云量、低云量、大气压等参数。
  19、监测数据分析: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20、大气因子筛选。
  大气污染源调查因子筛选: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应选择特征污染物,同时,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因子筛选应与评价因子相同,选择等标排放量大的、属于行业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污染物浓度已达或接近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制的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将其作为评价因子。
  21、针对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主要研究途径(3种):成因分析、数理统计、地区综合。
  22、水流的弗洛德数Fr大于1,急流;等于,临界流;小于1,缓流。
  23、年最枯时段流量的设计频率一般多采用50%与75-95%。
  24、河流断面流速计算方法(3种):实测流量资料较多,15-20次实测资料,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三条曲线,推求;实测资料较少不能获三条曲线,通过水力学公式;用公式计算(有足够资料的公式;经验公式)书P58。  恒定均匀流、非恒定流公式P57。
  25、河流水体混合: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联合作用。 公式P59。
  My 横向混合系数;DL 纵向离散系数。P60。
  26、一般以年水量变化的频率为10%代表多水年;50%代表中水年;75-95%代表少水年。
  27、陆架浅水区是指位于大陆架上水深200米以下,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
  28、水污染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十分必要时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非点源调查基本上搜集现有资料,一般不实测。
  29、点源调查内容:污染源的排放特点(排放形式、排放口平面位置和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污染源排放数据(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用排水状况(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废水、污水处理状况(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事故状况等)。
  30、河流调查:每个水期调查3-4d,至少有1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因子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因子取样;不预测水温时,采样时测水温,预测水文是,6h测一次分析计算日均水温;每天每个水质因子只取一个样,水质变化很大时,间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 
  河口调查:每期调查1次,每次调查2天,大潮和小潮;每潮期分高、低潮;各断面采样尽可能同步;要对已选定的所有水质参数取样;预测水温时,4-6h测一次求水温。
  湖泊、水库调查:每期调查一次,每次调查3-4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已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h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31、河口水样保存,盐度<3%,采用河流、湖泊、水库原则与方法;盐度≥3%,按海湾原则与方法。
  32、极值法: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
  内梅罗法:水质因子有一定的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
  均值法: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较小。
  33、水因子。
  水质调查因子(3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因子,能反映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另一类是特殊水质因子,能代表建设项目外排污水的特征污染因子;其他因子(等级为一、二级时,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水生生物方面:浮游动植物、藻类、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底质方面:与建设项目排水水质有关的易积累的污染物。
  水质影响评价因子(3类)同上。
  水质影响预测因子,应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和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状况、评价工作等级、当地环境管理的要求等进行筛选和确定。数目一般应少于水环境现状调查的水质因子数目。应能反映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的主要影响和纳污水体受到污染影响的特征。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各自的水质预测因子。
  3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与现场调查和测量法结合。
  35、环境噪声评价量:等效连续A声级;较高声级的突发噪声评价量还应增加最大A升级及噪声持续时间;机场飞机噪声的现状评价量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L)。
  噪声源评价量:倍频带声压级、总声压级、A声级或声功率级等;对较特殊的噪声源(如排气放空)应同时测量声级的频率特性和A声级,脉冲噪声应同时测量A声级和脉冲周期。
  36、获得噪声源数据有两个途径:类比测量法(一级评价);引用已有的数据(二、三级)。对于噪声源声功率级的测量,一级应满足工程法的要求,二级满足准工程法要求,三级可用简易法测量。
  37、工矿企业: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为处于85dB(A)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厂区内,网格法,10-50m划正方形网络(大型厂区50-100m);厂界外1米,间隔50-100m,大型项目100-300m;生活居住区网格测量。
  公路、铁路:一般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
  飞机场: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噪声源,且声级值较低(≤45dB),噪声现状监测点可依据评价等级分别选择3-6个测点,测量等效连续A声级。改扩建工程,分别选择5-12个测点。每个测点分别测量不同机型起飞、降落时的最大A声级、持续时间(最大A升级以下10dB的持续时间)或EPNL,每种机型测量的起降状态不得少于3次。给出年日平均飞机架次和机型,绘制现状等声线图。
  38、生态环境调查至少进行两个阶段: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前要进行初次调查和现场踏勘;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进行详细勘测和调查。
  39、生态调查内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区域敏感保护目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40、生态调查方法(6种):收集现有资料;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等资料;野外调查;收集遥感资料;访问专家;采用定位或半定位监测。 41、自然植被样方调查:确定样地大小(草本1m2、灌木林10m2、乔木林100m2);确定样地数目;样地排列(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
  42、水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流水)生态系统和湖泊(静水)生态系统。
  43、水生生态调查一般包括:初级生产力、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鱼类资源,有时还有水生植物调查等。
  4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氧气测定法(黑白瓶法);CO2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
  45、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卵、仔鱼。
  46、鱼类调查方法:一般网捕,也附加市场调查法等。
  47、遥感记录数据的方式(2种):胶片格式记录,用于航空摄影;计算机兼容磁带数据格式记录,用于航天遥感。
  48、利用计算机进行景观遥感分类,分五个步骤:数据收集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大气校正、几何纠正、光谱比值、主成分、植被分布、帽状转换、条纹消除和质地分析、波段比值等);选择训练样区与GPS定位(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测距交汇确定点位,需要接受4颗卫星的信号);遥感影响分类(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后者精度更高,两者形成的正确率约80%);分类结果的后处理(光滑或过滤、几何校正、矢量化、人机交互解译);分类精度评价(检验区三种类型:监督分类的训练区、指定的同质检验区、随机选取检验区)。
  49、GIS数据库中三种数据结构:矢量结构(元素为点、向量、线段和多边形)、栅格结构、层次结构(四分树表示法)。
  50、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空间数据的录入(数字化方式:点方式和流方式);空间数据的查询;空间数据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栅格图层的叠加;空间数据的更新显示;空间数据的打印输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功能。
  51、生态系统生产力、生物量是其环境功能的综合体现。
  52、生物量测定用样地调查收割法。森林1000m2;疏林及灌木林500m2;草本群落100m2。生物量表示为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重量。g/(m2·a)。
  53、测定生产力办法(4种):皆伐实测法;平均木法;将研究地段的林木按其大小分级,在各级内再去平均木,然后换算成单位面积的干重;随机抽样法。生产力可转换为热量,cal/( cm2·a)。
  54、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估测方法(3种):地方已有成果应用法;参考权威著作提供的数据;区域蒸散模式。
  55、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分两种:生态系统质量的评价方法;从社会—经济的观点评价生态系统。
  导则推荐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综合评分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生态图法、景观生态学分析法(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生产力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