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复习辅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复习重点(第十章)

国和网校  [2009-04-29 08:47:00 ]  【

  第十章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7、大气容量的计算方法(3种):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
  A-P值法特点: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粗略估算制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该法原则只适用于大气SO2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参考方法。
  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信件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其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周边发展的影响。
  线形优化法: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件,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基本的线形规划模型。满足国内区空气质量代表队赢得区域污染物极大排放量可视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8、水环境容量分析按5方面:(1)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个体应估算其环境容量;(2)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3)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4)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5)取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响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最大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9、承载能力分析对评价一项规划的以下各种类型的影响更为适用: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空气和水体质量;野生生物数量;自然保护区域的休闲适用;土地利用。

  10、常用的环境承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5项):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一般选取得指标与承载力的大小成正比;确定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通过现状调查或预测);针对多个小区或同一区域的多个发展方案对指标进行归一化;第j个小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大小用归一化后的矢量的模来表示;根据承载力大小来对企业生产活动进行布局或选择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发展方案作为优选方案。

  11、累积影响的类型(4种):复合影响;最低限度及饱和限度影响;诱发影响和间接影响;时间和空间的拥挤影响。

  12、累积影响评价方法常用的有:专家咨询法、核查表法、矩阵法、网络法、系统流图法、环境数学模型法、承载力分析、叠图法/GIS、情景(幕景)分析法、生态系统分析法等。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