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熟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新内容)(见导则)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的主要内容:①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②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③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工程活动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
(五)了解包气带防护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的分析方法(新内容)(见导则)
1.包气带防护性能的概念是指包气带的土壤、岩石、水、气系统抵御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分为固有和特殊防污染性能两种。前者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防止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包气带地质条件和包气带水文地质条件有关,与污染物性质无关。后者是指防止某种或某类污染物污染地下水的能力,它与污染物性质及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有关。
2.包气带防护性能评价。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包气带的防护性能分为弱、中、强三类,分级原则见下表。 表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
强 |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
中 |
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
弱 |
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 |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CP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3.含水层易污染特征(见导则) :CP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2。
表2 CP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 |
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
易 |
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
中 |
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 |
不易 |
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
(六)熟悉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方法(新内容)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采用标准指数法、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1)标准指数法
⑴对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参数,其标准指数法公式为:Pi=ci/Si
Pi—标准指数;ci—水质参数i的监测浓度值;Si—水质参数i的标准浓度;
⑵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参数其标准指数式为:
PPH=(7.0-pHi)/(7.0-pHsd ) PHi≤7时
PPH=(pHi -7.0)/(pHsd -7.0 ) PHi>7时
评价时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
2)污染指数法
⑴对于对照值为定值的水参数,其污染指数法公式为:Pi=ci/Si′
式中:Pi—污染指数;ci—水质参数i的监测浓度值;Si—水质参数i的对照值浓度值。
⑵对于地下水污染对照值为区间值的水质参数,其污染指数式为:
PPH=(7.0-pHi)/(7.0-pHsd ) PHi≤7时;PPH=(pHi -7.0)/(pHsd -7.0 ) PHi>7时
3)综合评价方法。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在单因子指数法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⑴对各单项组分进行评价,划分各组分所属质量类别;
⑵对各类别按照下表所列规定各组分分值Fi;
类别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Fi |
0 |
1 |
3 |
6 |
10 |
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F值与 值。 ;
式中:Fi—各单项组分评分值; —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平均值;FMax—各单项组分评分值的最大值
n—项数
⑷根据F值,按照下表所列规定确定地下水质量级别,再将细菌学评价指标类别注在级别定名之后,如“优良(Ⅱ类)”、 “较好(Ⅲ类)”。
类别 |
优良 |
良好 |
较好 |
较差 |
极差 |
F |
F<0.8 |
0.8≤F<2.5 |
2.5≤F<4.25 |
4.25≤F<7.2 |
F≥7.2 |
(七)熟悉污染物进行包气带、含水层的主要途径
1.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