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复习辅导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辅导: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国和网校  [2015-08-08 20:24:00 ]  【

(一)掌握不同类型污染源的调查方法

1.污染源类型:点源和面源(非点源)。污染物类型:持久性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pH值和热效应。

2.污染源调查原则及内容

⑴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①排放特点:调查确定排放口的平、断面位置、排放方向、形式(分散或集中)。②排放数据: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并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③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④废(污)水的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进、出水质状况等。⑵工业类非点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①非点源概况: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面积、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②非点源的排放方式、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合并排放等。③非点源的排污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根据引起非点源污染的原料、燃料、废料、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生化性质选定调查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有关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⑶其他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①山地、草原、农地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的流失量等。②城市非点污染源,应调查雨水径流特点、初期城市暴雨径流的污染物数量。

3.水质因于选择: 表 水质因子选择

(二)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确定环境现状的调查范围:⑴应能包括受CP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在此区域内的调查应能全面说明与地面水环境相联系的环境基本状况,并能满足EI预测的需要。⑵河流,要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河流规模确定排放口下游应调查河段长度。⑶湖(库)、海湾,需考虑污水排放量大小确定调查半径或调查面积。

2.确定环境现状的调查时期⑴根据当地水文资料确定河流(口)、湖(库)的丰、平、枯水期,同时确定三个时期的季节和月份。海湾确定大潮期和小潮期。⑵根据评价等级确定调查时期。⑶当调查区域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价的各类水域应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也应调查。⑷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加工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表3-16 对水环境调查时期的要求

3.进行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表 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内容

4.进行现有污染源调查。在调查范围内能对地面水环境产生影响的主要污染源均应进行调查。包括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两类。5.进行水质调查时应尽量利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三)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

河川径流的表示方法

流量Q: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径流总量W: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W=QT,单位m3、104m3、108m3。

径流深Y:Y=QT/(1000F),mm;F为流域面积,单位km2。

径流系数α: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P的比值,α=Y/P。

径流模数:M=1000Q/F,常用单位L/( s·km2)

1.河流的基本环境水文与水力学特征

⑴河道水流形态的基本分类

①恒定均匀流。非感潮河道,且在平水或枯水期,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基本方程为:

v=C(Ri)?,Q=v·A式中:v—断面平均流速,m/s;C—谢才系数,常用(1/n)R?表示,n为河床糙率;R—水力半径(过水断面积与湿周之比),m;i—水面坡降或底坡;Q—流量,m3/s ;A—过水断面面积,m2。

②非恒定流河道非恒定流常用一维圣维南方程描述。河道有侧向入流时,基本方程为:

B—河道水面宽度,m; —相应于某一高程z断面沿程变化;z—河底高程,m;Sf—沿程摩阻坡度; t—时间;q—单位河长侧向入流;vq—侧向入流流速沿主流方向上的分量,m/s。

⑵设计年最枯时段流量:枯水流量的选择一般分为两种情况:①固定时段选样,每年选样的起止时间是一定的;②浮动时段选样,每年选样的时间是不固定的,适用于推求短时段(如<30d)设计枯水流量时。

⑶河流断面流速计算。①实测流量资料多,绘制水位—流量,水位—面积,水位—流速关系曲线,由设计流量推求相应的断面平均流速。②实测流量资料较少时,通过水力学公式计算。③用公式计算:

有足够实测资料的计算公式: 经验公式:

式中ν、Q、A意义同上;B—河宽;h—平均水深;α﹑β、γ、Δ—经验参数,由实测资料确定。

⑷河流水体混合是流动水体单元相互掺混的过程,包括:分子扩散、紊动扩散、剪切离散等分散过程及其联合作用。 表 水体混合过程(重点)

2.湖泊、水库的环境水文特征

①湖泊、水库的水量平衡关系式:W入=W出+W损±?W

W入—湖(库)的时段来水总量,包括湖库面降水量,水汽凝结量,入湖库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W出—湖(库)的时段内出水量,包括出湖库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与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等;W损—时段内湖(库)的水面蒸发与渗漏等损失总量;?W—时段内湖(库)蓄水量的增减值。

②湖泊、水库的动力特征。湖流:湖、库水在水力坡度力、密度梯度力、风力等作用下产生沿一定方向的流动。按成因,可分为风成流、梯度流、惯性流和混合流。湖流环状流动可分为水平环流、垂直环流和兰米尔环流(在表层形成的螺旋形流动)。湖水混合:湖、库水混合的方式分为紊动混合(由风力和水力坡度作用产生)和对流混合(由湖水密度差异引起)。波浪:湖泊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引起的,又称为风浪。波漾:湖、库中水位有节奏的升降变化,称为波漾或定振波。

③水温(较明显的季节性与垂直变化)。容积和水深较小的湖泊,没有温度垂直分层。容积和水深较大的湖泊或水库,水温呈垂向分层。水温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温度较高,下层温度较低,中间称为温跃层。湖(库)水温是否分层,比较简单的而常用的是通过湖(库)水替换的次数指标α和β经验性标准来判别。α=年总入流量/湖库总容积;β=一次洪水总量/湖库总容积。当α<10,认为湖(库)为稳定分层型;当α>20,认为湖(库)为混合型。最简单经验判别法,即以湖泊、水库的平均水深H>10m时,认为下层水常不受上层影响而保持一定的温度,此种为分层型;反之若H≤10m,湖泊、水库可能是混合型。

常用水文特征值的获取方法:收集资料法、实测法和公式计算法。首先应向有关的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现有资料,当资料不足时,应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和水质调查,特别需进行与水质调查同步的水文测量。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其他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水文测量的内容与拟采用的EI预测方法密切相关。

(四)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1.相关概念。⑴河口:入海河流受到潮汐作用的一段河段,又称感潮河段。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常受到潮汐的影响。⑵海湾是海洋凸入陆地的那部分水域。海湾根据形状、湾口的大小和深浅以及通过湾口与外海的水交换能力,分为闭塞型和开敞型两类。⑶大陆架水区:位于大陆架上水深200m以下,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

⑴江河的淡水径流:在河口水域淡水径流对于盐度、密度的分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淡的径流水因密度较海水小,于表层向外海扩展,并通过卷吸和混合过程逐渐与海水混合,而高盐度的海水从底层楔入海口,形成河口盐水楔。这样的河口楔由底层的入流与表层的出流构成垂向环流来维持。盐水楔溯江而上入侵河口段的深度主要由径流大小决定,径流小入侵就深,径流大入侵就浅。

在有河流入海的海湾和沿岸海域,于丰水期常常形成表层低盐水层,而且恰好与夏季高温期叠合,因而形成低盐高温的表层水,深度一般在10m左右,它与下层高盐低温海水之间有一强的温、盐跃层相隔,形成界面分明的上下两层结构,从而使流场变得十分复杂。

⑵潮汐与潮流:陆架浅海中的潮汐现象主要来自大洋,本地区产生的潮汐现象是微不足道的。潮流对陆架浅海污染物的输运和扩散、海湾的水交换等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河口海湾的基本水流形态:水流的动力条件是污染物在河口海湾中得以输移扩散的决定性因素。在河口海湾等近海水域,潮流对污染物的输移和扩散起主要作用。潮流:内外海潮波进入沿岸海域和海湾时的变形而形成的浅海特有的潮波运动形态。

(五)了解不利水文条件及其确定方法

确定不利水文条件的方法:⑴根据水文、水质条件,确定不利于CP废水排放的水期(不一定是枯水期);⑵在不利水期内,确定水质预测时段(如水期平均、连续最枯7/30天,最枯月等);⑶确定预测时段相应的环境水文特征值(如平均流量、流速、扩散系数、河宽、平均水深、坡度、弯曲系数等)。在河流水EIA中,通常都是选择影响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不利条件作为计算水中污染物EI的计算条件。河流的枯水期(一般为冬季)流量小,自净能力弱,是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通常选择频率为50%、80%、90%、95%的年最小月平均流量和流速,或选枯水期平均流量。

(六)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⑴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Si,j=ci,j/cs,i

式中Si,j—水质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标准指数;ci,j—评价因子i在第j点上的实测统计代表值,mg/L;cs,i—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⑵特殊水质因子

①溶解氧(DO) a)DOj≥DOs时:SDO,j=|DOf-DOj|/(DOf-DOs) ;b)DOjs:SDO,j=10-9DOj/DOs

式中:DOf—饱和溶解氧的浓度,mg/L, DOf =468/(31.6+t) ,t—水温,℃;

DOs—溶解氧的评价标准限值,mg/L;DOj—j点的溶解氧实测统计代表值,mg/L 。

②pH值(两端有限值,水质影响不同)

a)当pHj≤7.0:SpHj=(7.0-pHj)/(7.0-pHsd) ;b)当pHj >7.0:SpHj=( pHj -7.0)/(pHsu-7.0)

式中:pHj—河流上游或湖(库)、海的 pH值的实测统计代表值;pHsd、pHsu—分别为地面水水质评价标准中规定的pH下限值、上限值。

⑶判据: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否则,则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⑷实测统计代表值的获取方法:①极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化大的情况。②均值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化较小的情况。③内梅罗法适用于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的情况。式中c—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内梅罗值,mg/L;c极—某水质监测因子的实测极值,mg/L;c均—某水质监测因子的算术平均值,mg/L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