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复习辅导

2016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技术方法》辅导: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考点

国和网校  [2015-08-26 16:20:00 ]  【
  熟悉生态防护与恢复措施及应用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⑴体现法规的严肃性。⑵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⑶体现产业政策方向与要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特别注重保护三类地区:一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要预防对其破坏;二是生态系统特别重要的地区,要加强对其保护;三是资源强度利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处于高度不稳定或正在发生退化性变化的地区。⑷满足多方面的目的要求。注重生态保护的整体性,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核心。⑸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原理。⑹全过程评价与管理。措施应包括勘探期、可行性研究(选址选线)阶段、设计期、施工建设期、营运期及营运后期的措施。⑺突出针对性与可行性。

  2.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要遵守以下原则:⑴凡涉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⑵凡涉及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⑶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⑷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⑸需要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⑹要明确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费用的数量及使用方向,同时论述其必要性。

  3.减少生态EI的工程措施。

  ⑴合理选址选线:①避绕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对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造成直接危害。这是“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②符合地方EP规划和环境功能(含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③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④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受到损害或威胁。

  ⑵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措施:①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②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③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④发展EP工程设计方案。

  ⑶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①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②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节、时间。减少对野生生物和人群干扰。③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不搞“三边”和“会战”工程。

  ⑷加强工程的EP管理。①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施工队伍管理。②运营期环境工程监测与动态管理。

  4.水土流失预防。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预防为主主要包括全民植树造林、种草、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和增加植被,包括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草、轮封轮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尤其禁止在25°以上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在5°以上坡地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与油桐等经济林木,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CP的水土流失预防措施包括:⑴优化设计、施工方案,减少土地占用和植被破坏。⑵合理选择弃渣弃土场,保证弃渣场安全,并对弃渣弃土场实行先挡后弃 (先修挡土墙,再弃渣)的操作方案。⑶实行集中取土、集中弃土方案。⑷合理确定施工期,避开集中的降雨季节、大风季节施工可避免土壤的水蚀流失、风蚀吹失。⑸施工期备齐防止暴雨的挡护设备。⑹矿业和工业项目做好弃渣、尾矿、矸石的回用和堆放,防止风吹雨蚀的流失。⑺实施CP全过程管理,尤其须加强施工期的水土保持监理工作。

  5.水土流失治理

  ⑴工程治理措施。①拦渣工程,如拦渣坝、拦渣墙、拦渣堤、尾矿坝等;②护坡工程,如削坡开级、植物护坡、砌石护坡、抛石护坡、喷浆护坡、综合措施护坡以及滑坡护坡等;③土地整治工程,如回填整平、覆土和植被等;④防洪排水工程,如排洪渠、排洪涵洞、防洪坝、防洪堤、护岸护滩等;⑤防风固沙工程,如沙障、化学固沙等;⑥泥石流防治工程等。

  ⑵生物治理措施。首先应考虑采用的措施是人工再植被过程。①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建立能自我存在和稳定的植被;②要恢复植被的生态环境功能,应考虑因害设防,如防风固沙林带、种草固沙和植被化防止土壤水蚀,即生态环境效益。③植被工程还应考虑防止生物入侵的问题、易植易活以及可采用技术的操作性问题等。水土流失生物措施的实施中,最为关键的是土地整治和表层土壤的覆盖问题。土地整治应考虑蓄水保土、防风防洪防灾问题,还应根据未来的利用方式进行植物的设计与配套工程建设等问题。土地整治包括取土场和弃渣场、边坡绿化土地、各种非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及工程永久占地的土地整治(厂区绿化前的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应考虑的问题:①首先应考虑农业利用,即恢复为农田。凡坡度适宜(<15°)、地面稳定、降雨或水分适宜并有足够土壤覆盖可形成耕作土壤的(一般>30 cm),应复垦为农田。环评中应十分重视事前保存表层土壤,才有利于事后的恢复。②考虑土地生产力的恢复和培植。把土地整治看作是一个重建植被并使之不断改善的动态过程。整治后的土地往往由于缺乏表土或表土比较瘠薄,生产力很低,需要不断培肥,提高其生产力,改良土壤。③根据具体条件,考虑土地综合的、合理的、高效的利用,并需根据土地的利用方向、主要功能,配备必要的配套措施。

  6.绿化方案。CP的绿化具有两层含义:⑴补偿CP造成的植被破坏,即重建植被工程;⑵CP为自身形象建设或根据所在地区EP要求进行的生态建设工程,绿化方案包括编制指导思想(或编制原则)、方案目标、方案措施、方案实施计划及方案管理。

  ⑴绿化方案一般原则:①采用乡土物种。a.容易成活;b.容易形成特色;c.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②生态绿化。就是讲求生态系统综合环境功能的绿化,一般可按照乔灌草立体结构设计。③因土种植。土壤是植被重建的地质基础,土壤条件的准备是绿化成功与否的关键,④因地制宜:a.按照局部地区的生态条件(如降雨量、土壤、热量等)设计绿化方案,使得绿化方案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b.从环境功能保护和工程自身安全等需求出发进行绿化方案设计,如为稳定陡坡或为防止沙漠前移而增加局部地区绿化面积,而不是四面八方平均用力;c.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设计绿化方案,要在荒地、废弃地加大绿化力度、增加绿地面积,从而科学合理地实现绿化的根本目的。

  ⑵绿化方案目标主要包括绿化面积指标和绿化覆盖率。绿化面积指标的规定取决于:①CP破坏的植被量和相应补偿的植被面积。②CP自身绿化美化需求和城市规划应达到的绿化指标。③CP影响敏感保护目标(如水源林等)应进行的局部地区特殊补偿或植被重建等。④水土保持需求的绿化量。⑤立地条件所容许的最大绿化量,例如长江三角洲稻田水网区绿地量不足的限制。

  根据绿化率和绿化面积指标,必要时提出单位面积生物量指标,亦可作为一种质量指标。

  ⑶方案的实施包括立地条件分析、植物类型推荐、绿化结构建议以及实施时间要求等。

  ⑷绿化实施的保障措施。①投资有保障。环评应概算投资额度,明确投资责任人。②技术培训。根据绿化实施方式与技术要求,进行人员培训。环评应提出培训建议。

  ⑸绿化管理由建设单位实施、环保管理部门监督。绿化管理措施包括:①绿化质量控制的检查,建设单位应检查委托绿化的执行情况。②建立绿化管理制度。③建立绿化管理机构或确定专门责任人。

  上述绿化管理措施是否落实,由CP竣工EP验收调查和当地环保部门检查监督。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