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策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了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互惠共赢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
(3)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4)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5)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2、熟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有关要求
(1)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①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实行优化开发
②在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实行重点开发
③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限制开发
④在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实行禁止开发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在生产环节,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
3在废物产生环节,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
4在消费环节,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3)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要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例题】
要按照()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产品和工业区的设计与改造,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A 无害化 减量化再利用
B无害化 资源化 利用
C减量化 无害化 资源化
D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答案:D
解析:切勿将循环经济的原则与《固废法》的原则混淆
3、了解需切实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
(1)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2)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3)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4)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5)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6)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7)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4、了解加强环境监管制度的有关要求
(1)要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
(2)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
(3)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即擅自开工建设或者擅自投产的,责令其停建或者停产,补办环评手续,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生态治理工程实行充分论证和后评估。
(4)要结合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强制淘汰制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制订和调整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目录。
(5)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
(6)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
(7)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环保总局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
(8)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省级人民政府应当确保出境水质达到考核目标。
(9)国家加强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的协调,上游省份排污对下游省份造成污染事故的,上游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承担赔付补偿责任,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赔付补偿的具体办法由环保总局会同有关部门拟定。
环境保护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其内容主要有:
(1) 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 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 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 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水污染与健康
水质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而造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在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亿公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49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
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世界头号杀手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做“世界头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