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类建设项目案例分析(二)
污染特性分析
1、工频电场特性分析
输电线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因交流电频率极低,具有如下静电场的一些特性:
a)电场强度大小与输电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
b)电场中的导电物体(如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些屏蔽作用;
c)单回路三相交流输电排列方式不同,周围的电场强度也不同。导线水平排列时,场强与影响范围最大;正三角形排列时,次之;倒三角排列时,最小;
d)双回路布置的导线由于采取逆相序排列,地面场强要低于单回路地面场强;双回路鼓型塔的地面场强低于双回路伞型塔。
2、工频磁场特性分析
a)磁场强度的大小仅与电流大小有关,而与电压无关;
b) 50Hz 或60Hz的磁场能很容易透穿大多数的物体(如建筑物或人),且不受这些物体的干扰。
c)从理论上讲,由于三相交变流输电线中各相电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1200,所以在距输电线较远处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近似为零。
3、电晕特性分析
当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就会产生电晕放电,电晕放电多发生在高压输电线路上。高压输电线路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来源主要包括:导线表面电晕放电;绝缘子电晕和火花放电以及接触不良和触点松动产生火花。其中前两类干扰通常是沿线分布,是长期存在的;后一类干扰通常是局部的和短暂出现的,对于中等电压的木横担或全木杆线路,这类干扰产生较为频繁,对于水泥杆和铁塔,由接触不良产生的干扰相对较少。
电晕放电有如下特性:
a)电晕放电受线路自身状况的影响。电压越高,电晕放电就越强;导线直径大,电晕放电就越弱;导线的表面光洁度越高,电晕放电也就越弱。
b)电晕放电与环境因素有关。空气污染越严重,电晕放电就越强;相对空气密度越小,电晕放电就越强;相对空气湿度越大、风速越大,电晕放电越强;在降雨、降雪时,亦会使电晕放电加剧。
c)电晕放电主要对无线电通信和广播产生干扰。一般情况下,电晕放电的频率范围为0 . 1 一100MHz ,频率在0.15一0.2MHz 时干扰值最大,随着频率增加,干扰值迅速减小。由于调幅广播的频段为0.5一1.65MHz,正好是处于输电线路电晕干扰的频段,因此输电线路电晕干扰主要影响对象是沿线路两侧居民无线电广播、电视的接收。
4、噪声特性分析
本输变电工程噪声主要来源于变电所,在运行期间变电所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包括电磁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及机械噪声等。
a)电磁噪声
主变压器在正常工作时产生的电磁噪声是由于铁心激磁引起硅钢片产生磁致伸缩,并造成振动而形成的。
b)空气动力性噪声
由旋转噪声和涡流噪声所组成。旋转噪声是冷却器风扇叶片旋转,周期性打击空气质点,引起空气的压力脉动而形成的。涡流噪声是叶片旋转时,在叶片背面形成涡流及涡流破裂的过程中,造成空气的稀疏与密集,从而形成的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是变电所的主要噪声成份,主要由主变压器冷却器产生的。
c)机械噪声
主要是轴承的碾轧声,与轴承的结构形式有关,是变电所中较次要的噪声成分。
5、电磁污染分析
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所送出线路的电磁污染主要表现在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三个方面。
(1) 对通信线路的干扰
高压输电线路及变电所送出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影响有“电”影响(静电感应)与“磁”影响(电磁感应)两方面。
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邻近的与其平行的通信线上产生感应电荷。感应电荷除与输电电压正比外,还与通信线路与输电线之间的距离及相互位置有关,感应电荷产生的干扰称为“静电干扰”。
输电线路的交变磁场会在邻近的平行通信线上产生互感电压,其大小与输电线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邻近的平行通信线路的长度成正比而且还与线路的之间的相互位置有关。输电线路的磁影响主要是来自输电线路电流的谐波。通信线路音频通道的工作频率通常为300一400Hz ,而输电线路许多谐波的频率恰好在这个范围内。
当通信线上的感应电压超过弱电设备绝缘的击穿电压时,就可能损坏设备和危及人身安全。
当输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不对称度会增大,因而对通信线的干扰也相应增大,如果输电系统是大电流接地系统,对通信线路的干扰最大。
(2)对无线电与电视信号的干扰
输电线路及变电所送出线路对无线电与电视信号的干扰主要指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它主要影响中波无线电广播和电视2 一6 频道。无线电杂音的干扰水平在低频段较高,随着频率提高而逐渐减弱,无线电杂音的强度在雨、雪等恶劣气象条件下比晴朗天气条件下强得多。
(3)对人体的危害
从机理上分析,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电磁辐射能量被人体吸收的情况,电磁波在人体中产生热效应和生理效应。
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思路:
变电所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没有可供使用的推荐预测计算模型。因此,电磁环境的预测主要靠类比的方法。
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
(1) 电压等级相同;
(2) 建设规模、设备类型、运行负荷相同或相似;
(3) 占地面积与平面布置相同或相似;
(4) 周围环境、气象条件、地形相同或相似。
类比测量结果(略)
土地占用与农业影响分析
本工程对土地的使用主要包括永久性占地和临时性占地两类,其中:永久占地主要为变电所和塔基占地;临时占地主要包括牵张场地、施工临时道路、材料堆放场地、堆土场、放线施工区和居民拆迁区等。
输电线路建设中,永久性占用土地较少,主要为变电所和塔基占地,被占用的土地将永远丧失所有的农业功能,这无疑会对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临时性占用土地面积相对较大,主要是施工临时用地和架线施工区等占地,对土地的扰动具有暂时性。本工程在优化设计方案时,应尽可能利用低产山坡和荒地,尽量不占用优质高产粮田,以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变电所所址及线路塔基占地,部分土地原为种植水稻、玉米、少量葡萄等农作物的耕地。从变电所和塔基施工建设开始,原土地功能由农业用地变为工业用地,且为永久性占用。从工程沿线区域整体来说,这种影响很小,但对局部地区土地承包人来说,影响较大,可通过乡级政府进行土地调整或利用占地补偿费,开发新产业来缓解此不利影响。施工期的临时占地也会对当地农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在施工过程中,取、弃土将造成少量土地表层及其植被破坏,表层耕作层被污染或丧失,性质变化,保水保肥性下降等。但相对来讲临时占地数量较少,并且工程结束后经过清理、整治基本上可以恢复其原有功能的。此外,对临时用地依据政策应给予足额的补偿,因此临时占用的农田在施工期对土地利用和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有限的。本项目占用土地对沿线土地利用格局及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土地调整、征地补偿等措施予以缓解。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a)野生植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选线和建设过程中,砍伐林木主要是少量成片林、路树和部分果树。由于林木砍伐量不大,因此不会引起当地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
拟建输变电线路不经过自然保护区,线路沿线附近多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野生植物数量不多,且无受保护的特殊树种。因此,本工程对沿线区域的野生植物无明显影响。
b)沿线植被的影响分析
输变电工程沿线植被最大变化发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是征用土地,破坏绿色植被。其次在施工过程中,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植被将遭受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破坏。由于线路经过的地形、填挖方的情况不同,对植被的破坏程度也有所区别。但由于线路不经过自然保护区,且无受保护的特殊树种,且多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野生植物数量不多,现状植被主要是处于不同逆行演替阶段的次生群落,如荒草、灌丛以及经人工营造的用材林、经济林、果木林以及少量的人工防护绿化林、风景林等。因此本工程建设对沿线植被的影响不大。
c)工频电磁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的工频电磁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较弱的磁场几乎没有生态影响。目前尚未发现电磁场给动物的行为或健康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同时输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不会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靠近输电线路的树枝会因电晕受到损伤,但整个树的生长几乎没有减慢。
根据对己运行的SOOkV 输电线路下方的田地进行的实地考察,未有产生减产的现象。
取弃土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取弃土场选址本着就地取材、就近取土、取土还田的原则,力争做到经济合理。取弃土的施工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原地貌、毁坏地表植被等,施工中应对取土场及时平整复耕,做到边施工、边平整、边绿化,收工一处、恢复一处。弃土场也应在施工结束后及时平整绿化、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因此,只要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取弃土并认真落实设计的环保工程,其不利影响是可以控制的。
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多为乡镇和村庄。本工程变电所和塔基占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给附近村民的田间耕作、交通出行等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施工期的影响周期和范围较小。由于本工程占地为点线性式,局部占地面积小,故其带来的影响也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格局。
水土保持方案
1、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
本输变电工程线路沿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少部分为平地和高山大岭,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项目所经地区多为平原,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线路所经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小于800一2500t/km2•a 。
2、 防治责任范围
本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其中项目建设区包括永久占地区和施工临时占地区;直接影响区为居民拆迁、线路拆迁及施工道路影响区。工程建设土石方总挖方量5.4万m3 ,土石方回填量为21.67 万m3 ,塔基沿线需弃土弃渣0.77万m3 , 变电所及道路施工所缺土方外购。
3、水土流失量预测
工程新增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期,引起水土流失的活动主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塔基基础清理及开挖、变电所场地平整回填等,流失区域为线路塔基永久占地区、施工临时占地区、变电所施工场地,其中塔基区堆土、弃土和变电所施工区为重点流失区域。
工程施工建设期未采取防治措施情况下预测土壤流失总量为12008.54t ,新增流失量为5943 . 47t 。采取防治措施后,设计水平年每年土壤流失量为58.26t , 与背景流失量比较,每年可减少流失量约183.78t 。
4、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主要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其中永久占地包括线路塔基区和变电所施工场地;临时占地包括牵张场地、施工道路、临时堆土(料)场、架线施工区。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永久占地塔基区:主体工程采取了避开不良地质,优化线路路径,合理确定开挖基面,采用不等高基础、设置挡土墙及护坡;方案新增塔基弃土弃渣点的土地整治及绿化措施,规划线路施工时临时堆土(料)的防护措施;
5、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效果
根据流失预测结果与分区防治原则,本工程项目建设区包括线路塔基区、变电所施工场地区、牵张场地、临时堆土(料)场区、施工道路区和架线施工区。防治方案设计以线路塔基区、变电所施工场地区和临时堆土(料)场为重点,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同时对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加以综合评价,形成一个完整防治体系。下列指标规定明确数字:
a )扰动土地治理率
b )水土流失治理度
c)水土流失治理度
d )施工期间拦渣率
e )土壤流失控制比
f )植被覆盖率
污染防治措施
1 送电线路环境保护措施
2 路径选择中的合理优化
为了保证线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小,本工程在选线过程中,利用1 : 50000 、1 : 100000 地形图优化选择路径方案,对沿线有关的地方政府、军事、林业、矿业、航空、铁路、通信、文物等部门进行了收资调研和路径协调工作,并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对线路进行了优化。避开了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居民区、军事设施、厂矿、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点,与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敏感区域亦保持了安全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