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沿线地区环境概况
(一)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1.地形地貌和区域生态情况
2.气象气候
3.地表水系
4.区域地质灾害情况
(二)社会环境概况
(三)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
管道沿线经过的主要环境敏感区域有:毛乌素沙漠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易发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水源地及文物古迹等。管道沿线的环境敏感点及环境特征见表13、表14。
四、环境影响识别
根据工程分析和管道沿线的环境状况,将管道在施工期和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及影响程度情况汇总于表15和表16。
根据表15和表16对环境影响因子的筛选,确定评价因子为: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因子为:二氧化氮、非甲烷总烃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为:COD、氨氮;
环境噪声评价的因子为:厂界噪声、施工期噪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为:植被种类和生物多样性、农作物产量。
五、专题设置(略)
1.评价指导思想及路线
2.专题设置和评价重点
3.设置理由
七、保护措施
(一)生态保护措施
1.替代方案和避让措施
(1)合理选线
①尽量避绕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②线路尽量避绕城市规划区、多年生经济作物区;
③管道尽量减少与河流、沟渠交叉,合理选择大型河流穿跨越位置;
④山区丘陵区选择较宽阔、纵坡较小的河谷、沟谷地段通过;
⑤避开大面积的林区,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2)合理设计丘陵和山区段弃渣的渣场。主要是根据沿线地形,将渣场沿管道的施工带范围内设置。在丘陵和山区段不另设渣场,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2.施工期生态减缓措施
(1)对毛乌素沙漠区段的施工,采取边施工、边治理恢复的措施 包括设置人工沙樟,工程措施固沙等,采用棋盘式沙障、粘土沙障等,在施工带两侧至少100~150m的区域内采取固沙措施;另外,避免在多风季节(3~8月)施工,减少风蚀作用;限制施工人员、车辆移动和露营地区以缩小受影响区域。
(2)在黄土沟壑区段施工,要避开雨季,利用弃土修建堤坝和水保设施,并利用植被加固堤坝;在水土流失严重地段修建排水渠道;在顺冲沟坡脚敷设时,要开挖管沟后先设挡墙支护坡体稳定,再放管回填;施工结束后恢复地貌,同时坡地上应设置水平沟植树等,要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和设计施工。
(3)对穿越部分天然林区局部林木稠密地段,尽量采用弹性敷设避绕,并控制施工带宽度(丘陵区≤18m,山区≤15m);加强施工人员安全防火教育,注意林区防火;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爱护花草树木,严禁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作物和植被;施工结束后,应进行生态重建,同时收集、处理施工场地及周边因施工而产生的垃圾与各种废弃物。
(4)对于本工程所涉及的基本农田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都应按有关土地管理办法的要求,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政府部门批准。对于永久占地,应纳入当地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并按有关土地管理部门要求认真执行。
(5)管道穿越保护区实验区,施工要办理相关手续,并加强管理和合理设计施工方式,主动接受地方环保部门的监督。主要减缓措施有:
①向保护区管理部门进行咨询,制订并遵守保护区内施工管理规定和行为准则。
②划定并最大限度缩小施工带宽,以减少影响范围。施工机械、车辆及人员走固定线路,不得随意开辟道路。
③禁止猎取和诱捕野生动物。褐马鸡生活很有规律,5—6月为孵化期,在孵化期内施工应减少放炮施工,防止惊扰褐马鸡孵卵。
④按照有关管理规划和保护区管理规定,监督和监测保护区内恢复工程的实施。
3.生态补偿措施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管道沿线要进行植被和生物多样性补偿,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不同生态区植被的选择见表19。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恢复及防沙、治沙措施见表20。
4.工程治理措施
西气东输管道在借鉴陕京输气管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在黄土地区恢复地貌和稳固新建黄土坡体方面,采用了优先选择压柳条坝护坡的方案。柳条护坡能尽快恢复施工现场的植被,无需如混凝土、片石护坡以及灰土夯实扩坡等准备料场的工序,减少了对料场植被的破坏,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