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技术方法 > 模拟试题

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技术方法》强化习题三

国和网校  [2014-10-07 09:33:00 ]  【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确定无组织排放量,此法为( D )。

  A.现场实测法

  B.物料衡算法

  C.模拟法

  D.反推法

  解析:详见“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方法主要有三种:①物料衡算法。通过全厂物料的投入产出分析,核算无组织排放量。②类比法。与工艺相同、使用原料相似的同类工厂进行类比,在此基础上,核算本厂无组织排放量。③反推法。通过对同类工厂,正常生产时无组织监控点进行现场监测,利用面源扩散模式反推,以此确定工厂无组织排放量。”。

  2.某装置产生浓度为5%的氨水1000 t,经蒸氨塔回收浓度为15%氨水300 t,蒸氨塔氨气排气约占氨总损耗量的40%,进入废水中的氨是( B )。

  A.2t/a

  B.3 t/a

  C.5 t/a

  D. 15 t/a

  解析:用物料衡算原理。产生量=1 000 t×5%=50 t;回收=300 t×15%=45 t;总损耗量=50—45=5 t。蒸氨塔氨气排气约占氨总损耗量的40%,既2t,则进入废水中的氨是3t。

  3.项目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B )。

  A. 75.9%

  B.78.8%

  C.81.5%

  D. 83.9%

  解析: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水量/(重复利用水量+取用新水量)

  重复利用水量=1600+400+600=2600

  取用新水量=100+200+200+200=700

  所以2600/3300=78.8%

  4.项目的间接冷却水循环率为( A )。

  A.75.0%

  B.78.8%

  C.81.5%

  D.83.9%

  解析:间接冷却水循环率=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循环量+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

  间接冷却水循环量=600

  间接冷却水系统取水量=200

  所以600/(600+200)=75%

  5.项目的污水回用率为( B )。

  A. 43.5%

  B.46.0%

  C.51.3%

  D. 65.8%

  解析:污水回用率=污水回用量/(污水回用量+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

  污水回用量=400

  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水量=90+380=470

  所以400/870=46%

  6.施工期的工程措施对生态影响途径分析,主要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设备使用等使( B )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产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

  A.大气、地形地貌

  B.植被、地形地貌

  C.植被、声环境

  D.地形地貌

  解析:施工期的施工活动对生态影响的途径,主要通过不同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及施工场地布设使区域地形地貌发生改变,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致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或者由于生态因子的变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此外施工人员施工活动对生态也将产生影响。

  7.自然环境调查时,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 D )图

  A.区位图

  B.地理位置图

  C.土地利用现状图

  D.地形图

  解析:详见“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8.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6.5mg/L,已知该河段属于Ⅲ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A )。(根据GB 3838—2002,Ⅲ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5.0mg/L)

  A.0.58

  B.0.77

  C.1.25

  D.3.1

  解析:根据公式:

  由6.5>5.0可知选用第一个公式,然后计算出饱合溶解氧为DOf=468/(31.6+23)=8.57mg/L,代入第一个公式,计算可得A。

  9.公式 ,Q=V·A是下列( B )水体的方程式。

  A.感潮河流

  B.非感潮,恒定均匀河流

  C.非感潮,非恒定均匀河流

  D.人工水库

  解析:该公式的适用适用条件是恒定均匀流;非感潮河段,且在平水期或枯水期,河道均匀。

  10.一般容积大、水深深的湖泊,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中间层(温跃层)和下层,其中溶解氧浓度最高的是( A )。

  A.上层

  B.中间层

  C.下层

  D.三层溶解氧浓度均接近

  解析:详见“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因湖泊水体中的氧其中一个主要来源即为大气复氧,而上层与大气接触最为密切。

  11. 关于Pb的季平均浓度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C )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A.10

  B.12

  C.15

  D.18

  解析:详见“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方法”,“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12. 莫奥长度(Lmo)与稳定度和混合层高度的关系。当( C )时,近地面大气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

  A. Lmo >0

  B. Lmo≥0

  C. Lmo <0

  D. Lmo≤0

  解析:详见“边界层结构及其生消演变规律”,“当Lmo >0,近地面大气边界层处于稳定状态,Lmo数值越小或混合层高度(h)与Lmo的比值(h/ Lmo)越大,越稳定,混合层高度则越低;当Lmo <0,边界层处于不稳定状态,∣Lmo∣数值越小或∣h/ Lmo∣越大,越不稳定,混合层高度则越高;当∣Lmo∣→∞,边界层处于中性状态,∣h/ Lmo∣=0,此种情况下,混合层高度大约有800 m。”。

  13.某评价区域地面风向是112.5°,若采用16方位角则表示为( A )。

  A.ESE

  B.NNW

  C.WNW

  D.SSE

  解析:09年考过相类似的题。此题考的是对于风玫瑰图的掌握。当风玫瑰图用度数表示时,正北方向为0度。16个方位,两个方位之间是22.5度。

  14.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当涉及区域范围较大或主导生态因子的空间等级尺度较大,通过人力踏勘较为困难或难以完成评价时,生态现状调查可采用(C)。

  A.生态监测法

  B.现场勘查法

  C.遥感调查法

  D.资料收集法

  15. 某个植被样方调查面积为10 m2,调查结果如下表。样方中物种乙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 A )。

  A.0.2个/m2、40%

  B.0.2个/m2、50%

  C.0.3个/m2、40%

  D.0.3个/m2、50%

  解析:见教材96页,物种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其中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16. 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森林而言,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C )。

  A.1m2

  B.10m2

  C.100m2

  D.200 m2

  解析:详见“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生物量调查和评价方法:生物量的测定,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样地面积一般是森林选用1000m2;疏林及灌木林选用500 m2;草本群落选用100 m2。”

  17.在利用“3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时,目前提出的植被指数很多,应用最广泛的是( C )。

  A.MTVI

  B.RVI

  C.NDVI

  D.AVI

  解析:详见““3S”技术在生态现状调查中的应用”,“遥感(RS):最常用的卫星遥感资源是美国陆地资源卫星TM影像,包括7个波段,每个波段的信息反映了不同的生态学特点。不同波段信息可以以某种形式组合起来,形成各种类型的植被指数,目前已提出的植被指数有几十个,但是应用最广的是NDVI指数。”。

  18.某建设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昼间环境噪声限值为55dB(A),夜间环境噪声限值为45dB(A),则该区域夜间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 D )。

  A.≤45dB(A)

  B.≤55dB(A)

  C.≤50dB(A)

  D.≤60dB(A)

  解析:此题是与《声环境质量标准》相结合的一道题,1类区昼夜标准值分别为55,45,并且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能高于15 dB。

  19.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应( C )评价范围。

  A.大于

  B.小于

  C.覆盖

  D.略大于

  解析:详见“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布设的现状监测点应能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也即要求选择的监测点,其监测结果能描述出评价范围内的声环境质量。”

  20.通常,用来反映岩石透水性能的指标是( B )。

  A.渗流速度

  B.渗透系数

  C.有效孔隙度

  D.水力梯度

  解析:详见“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常用参数”,“渗透系数:岩石的透水性是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表征岩石透水性的定量指标是渗透系数。一般采用m/d或cm/s为单位。”。

  21.只需预测小时浓度的污染源类别有( B )。

  A.新增污染源的正常排放

  B.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

  C.削减污染源

  D.被取代污染源

  E.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

  解析:常规预测情景组合。

  22. AERMOD适用于评价范围( A )的一级、二级评价项目。

  A.小于等于50km

  B.大于等于50km

  C.小于等于30km

  D.大于等于30 km

  解析:

  2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如预测计算点距离源中心≤1 000m,采用直角坐标的网格点网格间距应是( A )。

  A.50~100m

  B.100~500m

  C.100~200m

  D.50~200m

  解析:

  24.某技改项目NO2对附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二类区)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05 mg/m3,现状监测值为0.10 mg/m3,削减污染源计算值为0.05mg/m3,在环境保护目标附近另有一拟新建项目,据环评报告该项目预测小时贡献值为0.10 mg/m3,则技改完成和新建项目完成后保护目标的小时浓度值和达标情况是( D )。

  A.0.25mg/m3,不达标

  B.0.10mg/m3,达标

  C.0.20mg/m3,不达标

  D.0.20mg/m3,达标

  解析:此题一是考察大家对于评价结果的全面考虑,二是考察对于NO2小时二级浓度标准值的把握。标准为0.24 mg/m3

  25.以下对水污染物迁移与转化的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化学过程是主要指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沉淀析出

  B.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包括物理过程、化学转化过程和生物降解过程

  C.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D.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26. Streeter-Phelps模式是研究( A )。

  A.DO与BOD关系

  B.DO与COD关系

  C.COD与BOD关系

  D.BOD浓度

  27. 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h=19440m3/d,CODcr (h)=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值为:Qp=6.0m3/s,CODcr(p)=12mg/L,u=0.1m/s,kc=0.5L/d。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0km的某断面处,河水中CODcr浓度是( D )mg/L。

  A.56 B.19.0 C.15.2 D.8.52

  解析:按完全混合模型 计算初始浓度,按一维稳态模型计算断面浓度。

  28.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河流,其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断面溶解氧浓度CA与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Co相比,( B )。

  A.CA>Co

  B.CA

  C.CA=Co

  D.不能确定高低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对于临界氧亏点的掌握。

  29. 某工厂内有4种机器,声压级分别是84 dB、82 dB、86 dB、89 dB,它们同时运行时的声压级是( B ) dB。

  A.94

  B.92

  C.95

  D.98

  解析:此题是一个噪声级的相加的问题。用公式法计算。

  结果为92 dB。

  30.己知某线声源长10km,在距线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0dB,则30m处的噪声值为( D )dB。

  A.78

  B.81

  C.80.5

  D.85.2

  解析:当r/

  =10lgl0/30=-10lg3=-4.8dB。

  3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当成图面积≥l00km2时,一级生态影响评价的成图比例尺应( D )。

  A.≥1:25万

  B.≥1:5万

  C.≥1:50万

  D.≥1:10万

  解析:详见“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与要求”,“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3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称( D )。

  A.生产力法

  B.生物多样性法

  C.景观生态学法

  D.生态机理分析法

  33.一般认为春季湖水循环期间的总磷浓度在( C )以下时基本不发生藻花和降低水的透明度。

  A.1 mg/m3

  B.2mg/m3

  C.10mg/m3

  D.20mg/m3

  解析:“一般认为春季湖水循环期问总磷浓度在10 mg/m3以下时,基本上不会发生藻花和降低水的透明度;而总磷在20 mg/m3时,则常常伴随着数量较大的藻类。因此,可用总磷浓度10 mg/m3作为最大可接受的负荷量,大于20 mg/m3则是不可接受的。”。

  34.固体废物堆放、贮存和处置场的污染物可以通过( D )方式释放到环境中。

  A.固态

  B.气态

  C液态

  D.上述形态的一种或多种

  35.袋式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一般可达( C )以上。

  A.96%

  B.90%

  C.99%

  D.95%

  解析:教材361页。

  36. 以铜、铂、钒、钼、锰等的氧化物为催化剂,以氨、硫化氢、一氧化碳为还原剂,选择出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进行脱氮反应。此方法称( C )。

  A.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B.催化氧化法

  C.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D.活性炭法

  解析:

  37.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出水消毒是一种( B )。

  A.物理处理方法

  B.化学处理方法

  C.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D.生物处理方法

  解析:污水的消毒方法实质上包括物理法和化学地两种,但是物理法由于自身的缺陷所限,目前主要还是以化学法为主。

  38.一般工业废水经 ( B )后就可达到排放标准。

  A.一级处

  B.二级处

  C.三级处

  D.四级处理

  解析:当二级处理无法满足出水水质要求时,需要进行废水三级处理。

  39.曝气池的主要作用是( A )。

  A.去除有机污染物

  B.去除重金属

  C.去除无机污染物

  D. 去除油类

  解析:曝气池是活性污泥法的主要单元,主要的作用是在有氧的情况下利用好氧微生物来对有机物进行好氧分解。

  40.以下关于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技术措施说法错误的是(B)

  A.一般来说,噪声防治很少有成套或者说成型的供直接选择的设备或设施

  B.噪声防治有大量成套或者说成型的供直接选择的设备或设施

  C.大多数治理噪声的技术措施都需要现场调查并根据实际进行现场设计

  D.也有一些发出噪声的设备配有固定的降噪声设施

  解析:详见教材365页。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