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扩建项目
拟对某一现在有省道进行改扩建,其中拓宽路段长16km,新建路段长8km,新建、改建中型桥梁各1座,改造事全线为二级干线公路,设计车速80km/h,路基宽24m,采用沥青路面,改扩建工程需拆迁建筑物6200m2。
该项目沿线两侧分布有大量农田,还有一定数量的果树和路旁绿化带,改建中型桥梁桥址,位于X河集中式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边缘,其下游4km处为该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新建桥梁跨越的Y河为宽浅型河流,水环境功能类别为II类,桥梁设计中有3个桥墩位于河床,桥址下游0.5km处为某鱼类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公路沿线分布有村庄、学校等,其中A村庄、B小学和某城镇规划住宅区的概况及公路营运中期的噪声预测结果见下表:
敏感点<?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距红线距离 |
敏感点概况 |
营运中期预测结果 |
路段 |
A村庄 |
4m |
8户 |
超标8dB(A) |
拓宽 |
城镇规划住宅区 |
12m |
约200户 |
超标5dB(A) |
新建 |
B小学生 |
围城高30m 教学楼120m |
学生100人、教师100人。夜间无人住宿 |
教学楼昼间达标,夜间超标2dB(A) |
拓宽 |
1、给出A村庄的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及评价量。
答:(1)声环境现状监测时段为昼间和夜间。
(2)评价量分别为昼间和夜间的等效声级(Leq,dB(A))Ld和Ln。
2、针对表中所列敏感点,提出噪声防治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1)A村应搬迁。因为该村超标较高,且处于4a类区,采取声屏障降噪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效果,宜搬迁;
(2)城镇规划的住宅区,可采取以下措施:
a、调整线路方案
b、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以及绿化
c、优化规划的建筑物布局或改变前排建筑的功能
因为该段为新建路段,可以通过优化线路方案,使线路远离规划的住宅区;也可以设置声屏障并安装隔声窗、建设绿化带的措施达到有效的降噪效果;当然作为规划住宅区,也可以调整或优化规划建筑布局或改变建筑功能。
(3)B小学。不必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因为营运中期昼间达标,夜间虽然超标,但超标量较小,且夜间学校无人住宿。
3、为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应对跨X河桥梁采取哪些配套环保措施。
答:建设防撞护栏、桥面径流导排系统及事故池。
4、列出Y河环境现状调查应关注的重点。
答:(1)关注拟建桥位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源地及取水口;
(2)关注桥位下游鱼类保护区的级别、功能区划,主要保护鱼类及其保护级别、生态特性、产卵场分布,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及保护要求等;
(3)调查河流的水文情势,包括不同水期的流量、流速、水位、水温、泥沙含量的变化情况;
(4)调查水环境质量是否满足II类水体水质;
(5)沿河是否存在工业污染源,是否有排污口入河。
5、可否通过优化桥墩设置和施工工期安排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影响,说明理由。
答:(1)可以。
(2)减少桥墩数量(甚至可以考虑不设水中墩),这样就减少了对河道的扰动,降低对水质的污染,可以减缓新建桥梁施工对保护区的影响;施工工期安排时,避开鱼类繁殖或洄游季节施工,避免对水文情势的改变,也可以减缓对保护区鱼类的影响。
原油管道验收项目
某原油管道工程于2009年4月完成,准备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原油管道工程全场395km,管线穿越区域为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园地、耕地、林地和其他的土地,植被覆盖率为30%。管道设计压力10.0MPa,管径457mm,采用加热密闭输送工艺,设计最大输油量5.0×106t/a,沿线共设站场6座,分别为首末站及4个加热泵站。
管道以沟埋放置方式为主,管顶最小埋深1.0m,施工作业带宽度16m,批准的临时占地588.4hm2(其中耕地84.7 hm2,林地21.2 hm2),永久占地49.2 hm2(其中耕地7.1 hm2),环评批复中要求:穿越林区的4km线段占用林地控制在6.2 hm2,应加强生态恢复措施;穿越耕地线段的耕作层表土应分层开挖分层回填,工程建设实施工程环境监理。
竣工验收调查单位当年8月进行调查,基本情况如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施了工程环境监理,临时占用耕地大部分进行了复垦,其余耕地恢复为灌木林地。对批准永久占用的耕地进行了占补平衡,有关耕地的调查情况见下表。管道穿越林区4km线段,占用林地7.1 hm2,采用当地物种灌草结合对施工作业段进行了植被恢复,植被覆盖率20%,有5km管道线路段发生了变更,主要占地类型由原来的林地变为园地和其他土地。
单位(hm2) |
永久占用的耕地 |
临时占用的耕地 |
批准占用量 |
7.1 |
87.7 |
验收调查占用量 |
7.8 |
84.7 |
实际补偿量 |
7.1 |
\ |
实际复垦量 |
\ |
82 |
恢复为灌木林地量 |
\ |
2.7 |
1.说明该工程在耕地复垦和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答:(1)永久占用增加的0.7公顷耕地类型不明确,包括是否为基本农田,是否履行审批手续。
(2)复垦和补偿未做到数量相当,质量是否相当也不明确:
①永久占用耕地补偿不足,并未达到占补平衡。永久占用耕地比环评时批准的用地增加0.7公顷,而补偿却没有按实际占地数量进行补偿。
②临时用地占用耕地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2.7公顷临时占用的耕地未恢复为耕地而恢复为林地,也未予以异地补偿。
2.为分析耕地复垦措施的效果,需要调查哪些数据资料。
答:(1)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际勘测,调查工程建设前后土壤层厚度及肥力、土壤侵蚀模数,说明复垦效果。
(2)通过查施工期环境监理档案等,调查是否按环评批复要求,实施了分层开挖,分层回填措施,包括分层开挖深度,堆存方式,保护土壤层及防治水土流失所采取的水土保持工程数量等。
(3)调查与当地政府或居民签订的有关补偿协议所涉及的面积、金额等补偿及其落实的具体档案记录情况。
(4)通过公众参与等方式调查,调查耕地复垦后农作物的产量,并与工程建设前相同种类农作物产量相比,分析是否会影响农业生产。
3.指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中反映的生态问题
答:(1)由于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变更,如有5公里管道线路发生了变更,使包括生态影响在内的环境影响与环评时相比有所变化或不同。
(2)环评批复要求穿越林地段占地面积控制在6.2公顷,实际却占用了7.1公顷。工程占地面积及占地类型存在不确定性,对造成对生态的实际影响与环评时相比有所不同,本工程对林地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大。
(3)根据本工程占地与生态恢复及补偿情况,生态恢复往往不能按环评或批复要求严格进行恢复,存在一定的变数。
(4)本工程人工生态恢复植被覆盖率只有20%,与自然植被的30%的覆盖率相比,人工生态恢复的效果较差。
4.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对管道变更线段提出还需补充开展调查的工作内容。
答:(1)管道变更段原来拟占用的是林地,变更后占用的是园地及其他用地,需调查并分析本段管道工程变更的原因及,通过与原线段所占用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说明变更的环境合理性,包括占地的合理性。
(2)调查变更工程实际占用的园地和其他土地的位置、面积及地表种植物的种类或植被类型、覆盖率及其生产力等情况。
(3)调查该段工程临时占地的类型、面积、分布等。
(4)调查工程占地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所造成的实际生态影响情况,造成的实际生物量损失等。
(5)调查工程所采取的生态恢复类型及恢复效果,包括本段工程临时工程占地恢复所种植的植物种类、植物种植方式或布局、覆盖率,生长情况,水土保持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