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案例分析 > 复习辅导

国道213思小勐养高速公路工程案例分析终结稿

国和网校  [2007-12-06 09:44:00 ]  【
题目:
拟建思小高速公路是我国西南通往南亚大陆的国际通道的主要路段,有一段线路必须经过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在自然保护区内的里程为18.522km,其中有4.722km的路段所在区域经调整后由核心区划为实验区。路域环境中发育着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生长着山白兰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有亚洲象等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本项目线路总长97.8km,设计行车速度60 km/h,路基宽度22.5m,全程有互通式立交6处,分离式立交3处,跨河大桥57座(11 602.88 m),中桥143座(9 752.5 m),小桥38座(1 149m),单洞长隧道16道(10 080 m),涵洞132道(1 149m),服务区3处,收费站8处。该公路征用土地8.1万亩,土石方数量3 801.441×7 0059.817km3, 项目总投资38亿元。
该项目穿越多个村庄,k40+150经过普文河。
根据上述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是什么?
2.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有哪些?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本项目评价工作重点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5.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敏感目标;
6.简要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7.请你设置本项目的评价专题。
参考答案:
1、本项目的工程环境影响是什么?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①噪声:公路地基处理、路基填筑、桥梁施工、路面施工等机械运行噪声;
②环境空气:路基施工、道路施工引起的扬尘;路面施工产生的沥青烟。
③水环境:施工机械的含油污水;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桥梁施工对水体的污染;雨水对建筑材料堆放的冲刷对水体的污染。
④生态环境:路基施工使植被遭到破坏,农田、林地被占用,地表裸露,增加水土流失,工程占地将减少当地的耕地、林地、园地等面积;施工对自然保护区、植被及野生动植物的不利影响。
⑤社会环境:居民搬迁;交通不便。
运营期的环境影响
①噪声:汽车运行产生的噪声
②空气环境:汽车尾气;路面扬尘
③水环境:路面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危险品运输泄漏事故对水体的污染
④生态环境:植被未完全恢复,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公路阻隔影响动物栖息环境。
⑤社会环境:
2、本项目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有哪些?p437
见案例教材p437(表2)
按生态环境: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植被、珍稀植物、珍稀动物、野生动物通道等;
水环境:重点为k40+50普文河水质,服务区、收费站处污水排放;
社会环境:受拆迁影响的居民生活质量、土地利用、城镇规划;
声环境、环境空气:居民点、学校等。
3、本项目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与方法?(p77-技)
一、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1)自然环境调查: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等。
(2)生态系统调查:自然保护区及沿途评价范围内动、植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习性、生境条件、繁殖和迁徙行为的规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点、结构及环境服务功能;与其他生态系统关系及生态限制因素等。
(3)区域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资源利用现状等。
(4)敏感保护目标调查。
(5)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环境规划调查。
(6)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包括:
(1)收集现有资料。
(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规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熟悉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
(3)野外调查。
(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
(5)访问专家,解决调查和评价种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和疑难问题。
(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如候鸟迁徙等。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区域敏感保护目标,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
4、本项目评价工作重点和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p441
评价重点:
①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详细调查沿线生态现状
②本项目实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本项目需经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界内,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相冲突。环境影响评价时,为了执行相关法律,在路线布设确实无法避开的前提条件下,由公路建设的业主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对其功能区划分调整为实验区并同意建设后,该公路项目方可穿越。因此,该项目在评价期间是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
5.确定本项目生态环境敏感目标;p443
(1)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所在区域是由原来的核心区划归为实验区的,发育着热带雨林等珍贵植被类型,生长着山白兰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栖息有亚洲象等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2)天然植被保存较好的区域
(3)珍希植物(含狭域特有种)
(4)珍稀动物,如亚洲象等
6.简要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措施;p462
对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分别从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三个时段提出。
1)在设计期贯彻“环保选线”理念,进行路线方案优化,经过论证最终选择对自然保扩区影响小的方案。同时对公路沿线陆域范围内的野生保护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受保护植物的名称、保护级别、类别、分布地理位置、分布数量。对受保护动物亚洲象应调查活动栖息场所,特别是活动或饮水路线等,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施工期,依据现场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监理制度。对受保护植物提出移栽保护或保护遗传因子的措施,使被保护的野生植物在施工期的影响减低到最低限度。增设动物通道或增加桥隧比例的措施,从而减少对动物的阻隔。
3)营运期,在自然保护区路段设禁呜措施,对公路路侧坡面、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服务与管理区、取弃土场等处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并强调在植被恢复时只能选用当地植物,以保证生态安全。
7.请你设置本项目的评价专题。
(1)专题(13个)
1)工程分析
2)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生态环境
5)水环境
6)声环境
7)环境空气
8)水土保持
9)社会环境
10)交通运输污染风险
11)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2)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计划
13)公众参与
14)选址、选线的方案比选
方案比选:从减少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出发,对其影响范围、影响里程、影响面积、影响受保护动植物的数量进行分析论证后,提出合理选线方案。
附件:
国道213线兰州-昆明-磨憨公路思茅-小勐养
高速公路工程案例分析
本公路是我国西南通往南亚大陆的国际通道的主要路段,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公路网规划。
    一、项目分析
    1.该案例的工程分析内容达到了基本要求,要点分析明确。但需进一步细化分析每项施工工艺的产污因素与污染源强。新建或改扩建公路项目,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按照公路施工工艺流程细化工程分析内容。
    2.新建公路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应对工程可研提出的路线或桥位比选方案从生态(色括水环境)、声环境、水土流失等方面作出环境比选论证,并给出明确结论性意见。
    该公路穿越自然保护区试验区,为了减少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可研阶段提出了正线、d、c三个路线布设方案。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路线方案,从减少对自然保扩区的影响出发,对其影响范围、影响里程、影响面积、影响受保护动植物的数量进行分析论证后,提出应采用c线方案。同时提出增加桥(涵)隧长度占公路里程的比例,以减少对保护动物的阻隔影响。这是本案例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案例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时,对公路沿线特别是对通过自然保护区等关键路段,收集既有资料,现场勘察,布设多个植物样方,包括对乔木、灌木、草本的植物群落、生长特性、覆盖度等进行调查,同时也借助卫星图片资料分析等,获得了详实充分的技术资料。这对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预测影响分析、提出针对性环境保护措施均具有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这是本案例的又一特色。
    对交通运输类项目,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时,应在充分利用他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大现场实地调查的工作力度。只有获取丰富的资料,方能作好现状调查及预测评价,所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才能有针对性。
    本项目由于穿越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里程长达18.522km,将生态影响评价做为重中之重是非常必要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沿线评价范围内,共发现各种珍稀濒危植物31种,重点保护动物有亚洲象、印度野牛、巨蜥、蟒蛇等。因此,本案例特受国家或省级保护的植物、动物各物种确定为重点保扩目标是合理的。
    案例中设有的12个专题中评价重点是生态环境。由于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扎实,资料充分,对各项影响分析内容翔实,有针对性。这种分路段、分影响目标类别、分不同时段进行影响分析论述的技术方法是值得倡导的。
    依据现行导则的技术要求,须补充公路建设前后陆域生物量变化情况的影响分析与  评价内容。
    此外,一项重点建设项目的现状调查和监测方案,对评价其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案例中应充分显现出来。
    三、环保措施分析
    案例在环境保护措施分析中值得赞许的是强化了生态保护措施。对减少环境影响的措施分别从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三个时段提出。
    1.在设计期贯彻了“环保选线”理念,对所提出的路线方案进行优化,经过论证最终选择对自然保扩区影响小的方案。同时对公路沿线陆域范围内的野生保护植物进行调查,记录受保护植物的名称、保护级别、类别、分布地理位置、分布数量。对受保护动物亚洲象应调查活动栖息场所,特别是活动或饮水路线等,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施工期,依据现场调查结果,提出生态监理制度。对受保护植物提出了移栽保护或保护遗传因子的措施,使被保护的野生植物在施工期的影响减低到最低限度。提出增设动物通道或增加桥隧比例的措施,从而减少对动物的阻隔。所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交通运输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均应借鉴这一做法。
    3.营运期,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路段禁呜措施,提出了对公路路侧坡面、中央分隔带、互通立交区、服务与管理区、取弃土场等处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并强调在植被恢复时只能选用当地植物,以保证生态安全。
    以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符合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符合交通部相关文件要求精神,体现了“环保选线”、“少破坏就是最大保护”等设计原则,是公路设计中正在强化的设计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案例所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包括水、声和生态等方面),应该通过经济技术论证,确定具体措施方案和环保投资,并在结论中明确给出。本案例在这方面显得不足,应作必要的补充。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项目在工程可研阶段选线时确定的路线设计方案需经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界内,与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相冲突。环境影响评价时,为了执行相关法律,在路线布设确实无法避开的前提条件下,由公路建设的业主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对其功能区划分调整为实验区并同意建设后,该公路项目方可穿越。因此,该项目在评价期间是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