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境保护措施
1.案例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较为充分, 包括采取特低硫煤,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作为主供水源,采用直接空冷工艺, 同步建设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高效布袋除尘并预留脱除氮氧化物装置的空间, 固体废物尽可能综合利用,灰场防渗、防洪、防尘等措施较具体,噪声超标有相应的规划控制措施。
2.该案例S02总量来源于区域燃煤小锅炉替代后的污染物削减,符合当时(2006年3月)的总量控制要求。该项目完成时间较早,按目前的总量控制要求,还需按《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 (国函[2006]70号)、 《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环发[2006)182号),做好总量控制工作; 目前热电类项目S02指标需按发电与供热绩效量分别落实来源。
3.案例提出了各环境要素的环境监测计划,但监测计划中灰场监测井仅采用两口据用井,不符合GBl8599—2001中设置三口监控井的相应要求;监测计划还需补充灰场服务期满后的生态恢复方案。
4.案例中以表格形式列出了环保投资明细表、环保竣工验收内容一览表等,内容与表述均较清楚;为便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决策与统计, 目前尤其要正确并完整填写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登记表。
六、热电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1.热电类项目相对常规火电项目是有不同特点与关注点的。集中供热规划的落实是热电联产机组建设的首要条件;拟建热电联产项目所依据的集中供热规划应通过有审批权的部门的审批,没有经过批准的集中供热规划,不予审批热电联产项目。因此,热电类项目环评丈件应明确项目与已批复的当地供热规划的符合性。
2.热电类项目的原则是“以热定电”, 因此应做好供热范围内现有与规划热负荷的调查与落实工作,在此基础上正确计算热电比和热效率,杜绝以热电项目名义建设“小火电”项目。
3.根据《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急计基础[2000]1268号),热电厂、热力网、
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应同时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并规定热力网建设资金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不落实的,热电厂项目不予审批。因此,热电类项目应同步落实热网工程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本案例特点之一是将热网工程纳入环评内容,其资金与建设进度可以保证;但粉煤灰综合利用的论证不够深入。
4.区域有替代现有分散锅炉或现有企业污染源排放的热电联产项目,当地政府与建设单位应落实相应现有污染源的如期拆除工作;环评文件应根据供热规划中确定的替代现有污染源,进行供热替代环境效益的分析计算及评价,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环境正效益。
5.目前热电类环评的受理与审批还必须符合国函[2006]70号、国家环保总局第39号公告、环发[2006]182号等文件要求,涉及内容主要为规划与总量控制:热电项目须符合当地已批复的供热规划;总量控制方案须满足国家环保总局与省级人民政府与六家中央管理电力企业集团签订的二氧化硫削减责任书要求,总量来源企业与工程本身须满足环发[2006]182号中绩效总量要求等。
问题与思考
1.结合《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发改能源[2007)141号),热电联产项目在规划、热负荷、机组选型等方面的评价要点是什么?
2.热电联产项目厂址应考虑哪些因素?从环保角度,哪些因素可能构成制约性问题?
3.热电联产项目产业政策与常规火电项目不同之处有哪些文件与规定?
4.环境影响预测方面,热电联产项目应包括哪些内容?与常规火电项目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5.热电联产项目的清洁生产指标有哪些?发电煤耗与热电比的关系是什么?
6.热电联产项目总量控制所依据的规定有哪些?其总量可能的来源有哪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