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环评师 > 科目 > 案例分析 > 复习辅导

2010年环境影响评价师案例分析实战培训讲义(114)

国和网校  [2010-07-01 09:02:00 ]  【

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一)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所(站)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思路。变电所(开关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没有可供使用的推荐预测计算模型。为此,对变电所(开关站)而言,其电磁环境的预测,主要依赖于类比的方法。

(2)类比分析对象。为做好变电所(开关站)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等电磁环境的影响预测,需要认真地选择类比监测对象,这样才使得类比的对象与本工程的建设项目具有可比性。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如下:①电压等级相同;②建设规模、设备类型、运行负荷相同或类似;③占地面积与平面布置相同或类似;

④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地形相同或类似。

根据上述原则,本工程类比对象为宁波天一变电所。

(3)监测项目。地面1.5m高度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和高频段综合场强。0.15~30MHz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

(4)监测布点。

①工频电磁场强度监测布点。天一变电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置1条监测线,以围墙为起点,测点间距为5~10m,依次外测到140m或190m处为止。

②无线电干扰监测布点。在变电所西、北两个方向分别设置1条监测线,避开高压进出线,以围墙为起点,2’m、2’m、22m、……、2’m,共设8个监测点,测量频率0.5MHz。此外,在距围墙20m处各加测一点,测量频率为0.15MHz、0.25MHz、0.5MHz、1.0MHz、1.5MHz、3.0MHz、6.0MHz、10MHz、15、30MHz。

(5)类比监测结果.监测结果表明,变电所出线侧的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稍高,为0.18~3.34kV/m、0.399X10-’一1.625X10-’mT,小于4kV/m、0.1mT,满足标准要求。非出线侧围墙外的工频电磁场强度为0.029~1.581kV/m、0.613X10-3—1.086X10-3mT,小于4kV/m、0.1mT,满足标准要求。工频电磁场强度总体呈现距离围墙越远监测值越小的规律。

变电所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场以低于10.0MHz的低频段为主,除了0.15~1.0MHz频段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较高外(受当地该频段电台信号干扰所致),其他频段均较低。考试用书以评价标准规定频率0.5MHz看,变电所围墙外20m处都能满足评价标准55dB(1lV/m)要求。

(6)变电所电磁环境影响。由上述类比分析结果表明,变电所(开关站)围墙外工频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均可满足评价标准要求。对所(站)区外居民点影响也可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2.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预测

(1)预测思路。本工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类比分析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

(2)类比分析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原则如下:①电压等级相同;②架设方式一致;⑧相序均为逆相序;④导线排列为4~6分裂导线;⑥周围环境、气候条件、地形相同或类似。

根据上述原则,考虑本工程全线均为同塔双回路线,导线排列形式为紧凑型布置和鼓型排列,类比分析对象选择与本工程导线布置形式相似的紧凑型布置500kv政平换流站一宜兴变线路和鼓型排列的500kV扬州二厂一江都变电所同杆双回路上进行。

 (3)监测布点。工频电磁场监测以档距中央导线弛垂最大处线路中心的地面投影点为测试原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进行,测点间距为2.5—5m,顺序测到边相导线地面投影点外50m处止。

无线电干扰场强监测在上述路径上以2”m处测量,其中n=O,1,2,…,11。

(4)类比监测结果

①紧凑型(政宜线)监测结果。类比监测数据表明,由于监测断面线高较高(23m),工频电场强度均较低。最大值出现在距边导线5m处,小于4kV/m标准要求;工频磁场强度均低于0.1mT标准要求;无线电干扰在线下测量值最大,然后随距离增加逐渐衰减,在边线16m外衰减较为平缓,且满足评价标准55dB(~Vhn) 要求。

②鼓型排列,扬江线,监测结果。类比监测数据表明,当线高为17m时,档距中央满足4kV/m的位置在距边导线外7m左右;从档距中央到杆塔,工频电场强度逐渐减小,杆塔下减到了0.75kV/m左右;无论哪里,工频磁场均低于0.1mT的标准要求。无线电干扰在边线外2m处测量值最大,然后随距离增加逐渐衰减,在边线外20m外衰减较为平缓。至边线外64m,无线电干扰监测值逐渐减小,边线外128m以后,监测值有波动,说明监测值已经不受线路的影响,而主要为周围环境影响。最大值为40.6dB(gV/m),所有测量值均能满足55dB(gV/m)标准。

(5)理论计算。

①预测内容。本次环评的预测内容为: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水平。

②计算方法。根据本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输电容量、架线型式、架设高度、弧垂距离、线距和导线结构等参数,采用((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本计算为近似计算,假设气温为40~C、无风、平地。

③计算参数的选取(表7)。

④计算结果。列表汇总根据上述计算公式及设计参数计算得到的本线路产生的工频电场强度值、磁感应强度值和无线电干扰场强预测值。

(6)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理论计算和类比监测结果都表明,500kV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的分布较有规律,在线路横断面上,边导线外侧的场强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相似工况下,理论计算值和模拟类比监测结果在整个横断面的场强分布规律上比较吻合,两者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②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计算导线形式线高为14m时,边线外5m处的工频电场强度将超过4kV/m,分别到边导线外侧8m(紧凑型)、9m(鼓型排列) 附近达标。当紧凑型线高为18m、鼓型排列线高为18.5m时,边线外5m处的未畸变工频电场强度可以满足4kv/m限值要求。也就是说,在线高14m的情况下,如果在边导线最低弧垂外侧8m、9m内存在居住房屋,那么从环保角度考虑,应该拆迁房屋或者提高线路高度至少至18M或18.5m。本工程线路在经过居民区时,将全部按抬高架线高度的措施满足环保标准要求。

 ③经理论计算,居民楼二层平台满足4kV/m标准要求的线高,紧凑型架线高度应达到21m,鼓型排列架线高度应达到22m。

 ④本工程线路建成投运后,对各环境敏感目标(居民点、学校)的影响在采取了工程拆迁措施及抬高架线高度措施后,地面未畸变场强值均能满足推荐标准要求

 ⑤根据理论计算结果,本工程在地面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很低,在居民区最低线高14m的情况下,两种导线类型线路工频磁感应强度最大值为0.0189mT,与《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0.1mT标准值相比,其磁感应强度仅占标准值的19%左右,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⑥根据理论计算结果,本工程线路在边导线投影20m距离处产生的无线电干扰值最大为38.4dB(UV/m)(14m线高,频率为0.5MHz),符合55dB(V/m)

(二)大跨越,交叉跨越对邻近电信线路及无线电台站的环境影响分析(略)

 (三)声环境影响评价

 1.变电所(开关站)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从噪声的产生与传播、接受过程分析:噪声从声源传播到受声点,受传播距离、空气吸收、阻挡物的反射与屏蔽等因素的影响,声级产生衰减。

(1)噪声源。本次环评噪声预测计算采用的噪声源强参数见工程分析部分。

(2)预测模式。本工程的变电所(开关站)的噪声预测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HJ/T2.4—1995)附录B中推荐的室外工业噪声源预测模式。

(3)预测结果。

预测计算结果表明:500kV六安变电所、铜贵变电所、淮南开关站建成运行后,其厂界噪声将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l2348—90)中II类标准的要求,宁国开关站满足I类标准的要求;肥西变电所扩建间隔不会使扩建端厂界噪声增加,厂界噪声仍维持原状,满足Ⅲ类厂界标准要求。各变电所(开关站)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也将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中1类标准的要求。

2.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

本工程输电线路声环境影响预测采用类比分析和预测计算的方法进行评价。

本工程类比对象分别为已运行的500kV扬江线、繁东线和瓶兰线等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类比监测结果昼间、夜间均小于45dB(A),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中1类区标准。

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同塔双回线路至地面(按18m计)的声源值约为38dB(A)。经和各居民点噪声本底值叠加后,各居民点声环境影响预测值均能满足1类区标准。

综上分析,本工程线路投运后,各居民点声环境影响预测值均能满足1类区标准,对线路附近居民影响较小。

(四)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运行期输电线路不产生废水,主要产生废水的地点为变电所(开关站),废水类型主要为生活污水以及偶尔产生的油污水。

为了减小变电所排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程设计中对各变电所(开关站)职工餐饮间下水采用隔油处理,经砖砌隔油池油水分离后将废水排入生活污水管道;在各建筑物附近分别设置化粪池,其出水也排入生活污水收集管道。设计中考虑在4座变电所(开关站)各设置一套小型的WS乙I型接触氧化法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将生活污水和可能产生的少量油污水处理达标后,首先用作所区绿化浇灌用水,不外排。各变电所主变下均按规程设置油坑,再通过排油管道集中排至事故油池,由有咨质单伦回收处理,不外排,不会对所外水体水质产生影响。

(五)景观影响评价,风险评价,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略)

(六)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水土保持分析

(1)水土流失现状。根据安徽省“三区公告”划分及《安徽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项目所经地区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允许土壤流失量为500U(km2.a)。

(2)水土流失预测。根据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预测,变电所及开关站工程共计水土流失量为4 316.77t,新增流失量为3 549.18[;输电线路工程共计水土流失量为9278.35t,新增流失量为7 539.94to

(3)水土保持措施。

①变电所(开关站)水保措施。

所(站)区:土地整治(场地清理、全面整地、土壤改良)、表土剥离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在临时堆土场用编织袋装土防护,设置截水明沟、沉砂井)。进所(站)道路:进所(站)道路区施工前实施表土剥离,设置边沟及浆砌石排水沟,对临时堆放的土方采用I临时编织袋防护,道路两侧恢复植被。所(站)外排水管线:挖方回填后及时整平土方,零星弃土用于沿线坑凹地回填,土地整治后自然恢复植被。植物措施:重点对所(站)址区进行绿化、美化,对进所(站)道路进行绿化,另外对所(站)外排水管线区进行播撒草籽或土地整治后恢复耕地。

②输电线路水保措施

合理选定塔位;采用全方位高低腿铁塔;基础选型;基面挖方放坡:基面排水;加高基础立柱;护坡及挡土墙;护面及人工植被;保护线路走廊内的天然植被,采用跨越方式,避免砍伐;河网地区的水土保持(在圩区立塔要兼顾防洪、泄洪、排涝、拦河、筑坝等水利保护的要求,避免冲突;塔位尽量避开低洼、河岸及水流易冲刷地形并减小对堤岸的影响);材料场和牵张场(工区使用完毕,全部清理,恢复原有功能);施-Fl临时道路(对开挖、填筑等形成的柔软边坡及时采取工程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稳定;设临时排水沟,减少冲刷;减少对树木、植被的砍伐)。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现状。

①生态区域规划。根据《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全省可划分为五大生态类型区域,即: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山地区、皖江平原区和皖南山区。

生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严重,是列入全国“三湖三河”的重要水污染治理地区;洪涝旱灾交替发生,地下水严重超采,资源量有限;山洪暴发等生态灾害、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本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生态建设重点是:形成淮北平原生态城镇体系;外语学习实施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建设大别山区六大水库的水源涵养林:开展小流域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建设以金寨、霍山、岳西三县为核心的皖西爪源涵养功能区,以华阳河流域为重点的沿江调蓄洪功能区;加强皖江湿地保护,建设生态防护林。

②植被。本工程所址及输电线路沿线经过的地区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混交林,沿线各县市主要植被有红枫、七叶树、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以及香樟、桂花、杜英、女贞、木荷等。植被覆盖率14.8%一56%。

③动物。本工程评价范围内动物主要为家养的常规动物,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猪、獾、鼠、黄鼠狼、野兔等,未见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

④土壤。本工程所经地区土壤主要为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土、土场黄土、黄白土、淤土、黑土、青白土田、淤坡黄土、潮土和水稻土等。

⑤土地利用。安徽省土地总面积近1 400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97万hm2,园地面积34.5万hm2,林地面积337.9万hm2,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为4.3万hm2、126.3万hm2、26.1万hm2、199.6万·hm2、75.3万hm2。

(2)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表8)。本工程线路长江大跨越段将跨越长江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距保护区上下游核心区距离均在16km左右。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0 871hm2,主要负责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

(3)生态影响分析。

1)变电所(开关站)。本工程所址区域目前主要为一般农田和少量林地,场地开阔。站址目前除有部分农作物和人工林外,无天然原始植被,也没有发现需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而且变电所(开关站)占地面积较小,因此虽然这部分土地将由目前的农业和林业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但对所址地区的整个生态环境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本工程线路在路径选择时,对于沿线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公益林区等均严格避让。沿线林地以商品林为主,自然林分布较少。本工程线路经过林区时均采用高跨方案,工程设计中将采取增加杆塔高度的措放,不砍伐电力走廊。线路塔基处,要砍伐一些乔灌木,但砍伐量较少,且这些植物均为常见的种类,施工结束后塔基中间部分仍可恢复植被。材料场、牵张场地、施工便道等只是施工期间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可恢复其原有土地使用功能。因此,对林业及农业生态影响很小。

对于占用及砍伐的少量林木,建设单位将交纳植被恢复补偿费,以利植被恢复。

②对野生动物影响

本工程施工多靠近现有公路,避开了野生动物主要的活动场所。此外,由于线路工程施工方法为间断性的,施工时间短、点分散,故本工程线路对陆生动物资源影响很小,不会对其生存造成威胁。同时,高架输电线路也不会阻断动物迁移的通道。线路在跨越河流时,采取直接跨越,对水生生物没有影响。

③对铜陵豚类自然保护区影响

本工程长江大跨越两座跨越塔距长江大堤背水侧均大于100m。工程施工期的施工活动主要包括基础施工及铁塔组立,施工范围均不涉及长江江段。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及施工机械清洗水均不会排入长江,对保护区不会构成影响。在跨越塔基础施工期,打桩等噪声可能会对游近施工区的白暨豚和江豚产生惊扰影响。江豚平时多在晨昏活动,早晚有两次活动高峰,尤其是傍晚,活动最为频繁。交配期在10月一次年2月,建议在每天的早晚及施工期的10月一次年2月尽量限制高噪声施工作业。考试用书

在运行期,由于导线平均净空高100m左右,因此,长江江面工频电场强度基本降至本底水平,不会对水下水生生物产生影响。

分析:

1.主要特点

(1)电磁环境影响、噪声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类比监测和理论计算相结合进行预测,方法恰当,模式选取及预测结果正确。

(2)变电所(开关站)和输电线路选取的类比监测对象合适,类比监测条件介绍及分析细致,工频电磁场类比测试结果客观可信。

(3)本预测评价重点对环境敏感点,特别是沿线居民进行达标分析。通过理论计算对紧凑型布置和鼓型排列,不同线高对居民影响进行了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噪声的分析,提出了抬高线路、减少拆迁的措施,使边导线外5m处工频电场小于4kV/m’,噪声满足1类区标准要求。

(4)本预测明确了拆迁居民房是工程拆迁,没有环保拆迁,并明确拆迁的户数、拆迁后距线路最近一户居民与线路的距离及工频电场预测值。

 (5)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水体、景观、环境风险、施工期影响进行了评价,特别是线路跨越国家级铜陵豚类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6)线路对公路、铁路、电力线、通讯线等交叉跨越及、长江淮河大跨越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2.存在的问题

(1)应补充类比变电所监测时的运行工况;核实变电所及开关站噪声源强值及预测结果,补充声值线等响分布图。

(2)补充同塔双回线路经过非居民区时导线对地最小距离和类比监测线路对应高度的电磁场预测结果。

(3)线路经过安徽财贸职业学校和草岗小学,应分析本工程线路对其影响,并提出治理方案。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的规定,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全线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等。

(5)补充工程大跨越对景观的影响分析内容。

(6)对线路之间的向‘夹敏感点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关推荐
  • 复习辅导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