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资格报名、考试、查分时间 免费短信提醒

2020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理论与实务》第二章第三节

2020年出版资格考试《初级理论与实务》:第二章 第四节

第二章 编辑过程

第三节审稿

广义的审稿是指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选择并通过编辑加工整理使决定采用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的编辑活动,在稿件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包括审读、审改和审定等工作内容。但在出版工作实践中,通常使用狭义的“审稿”概念,指称作为编辑过程环节之一的,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并对可接受但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要求和建议的工作。

按照出版工作实践的需要,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中的“审稿”用其狭义。

作为编辑工作主要环节之一的审稿,其基本任务是按照出版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对稿件进行评价、选择和把关,以促进优秀作品出版,防止有害或低劣的作品流入社会。

一、稿件的来源

出版单位编辑人员进行审稿的对象,是作者创作的原稿。这些稿件大致有四种来源。

(一)自投

这是作者自行把稿件投寄给有关出版单位,既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公开发表,同时也表示愿将该作品的出版权授予该出版单位。这类稿件通常称“自投稿”或“自发来稿”。初学写作者一般都采用投稿方式,有些成名作家、学者,也常以投稿方式与出版单位联系。如叶圣陶便称自己是“投稿派”。

作者投稿是对出版单位的支持和信任。出版单位应重视自投稿,这是对作者劳动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工作创造条件。作者主动向出版单位投寄的稿件往往数量比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相当一部分稿件由于作者不了解出版单位的要求而达不到标准,不能被接受出版;但也不排除有质量很高或经过修改后质量会大大提高的稿件。出版单位必须认真对待。

出版实践告诉我们,不少优秀作品就是从自投稿中发现的。出版单位对于自投稿,无论接受与否,都应认真登记,及时审稿后作出结论并回复作者。

(二)推荐

这是指由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出面,把作者的稿件转交给出版单位。

推荐有种种情况:或是对作者、对稿件负责,希望引起出版单位的重视,如学术团体推荐自己成员的研究成果;或是奖掖人才、提携后学,如鲁迅推荐青年作者的作品,高校教师推荐自己学生的论文;也有受人之托、情面难却而代为说项的。

推荐来的稿件,与作者的自发来稿一样,同为出版单位的重要稿源。但是,不论是自投稿还是推荐稿,编辑都应坚持统一的审稿原则和取稿标准。这是编辑应该遵守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引进

这是通过著作权贸易或者出版交流而获得稿件。

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出版界和国际出版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购买某种作品的翻译权和出版权的著作权贸易日益增多。

出版交流指有关双方交换使用出版权、翻译权等,是一种以相应权利作为交易条件的“贸易”,故实际上也可视为“著作权贸易”。

目前,以这两种方式进行的稿件引进,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

虽然引进的稿件一般都已经正式出版,相关出版机构对其已经进行过审稿和编辑加工等,但是由于国情和政治制度不同,我国出版单位对于引进的稿件必须与对其他来源的稿件一样,仍然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稿和编辑加工。

(四)组织

这是编辑根据所策划并得到批准的选题,主动物色、联系作者而获得稿件。它是选题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出版物质量得以保证的有力措施。

自投稿或推荐稿虽然数量丰富,但是由于不少作者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出版单位的特点,特别是并不了解当前的出版需要,因此稿件的采用率一般都比较低。相比之下,组织的稿件有着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目的,经过了解而选择的作者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创作能力,所以稿件多数都能达到出版要求,成功的把握较大。

通常情况下,组织得来的稿件是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全部采用稿件中最主要的部分,而自投稿、推荐稿在期刊出版单位的全部采用稿件中占较高比例。

二、审稿的作用

审稿是决定出版物质量、决定稿件命运的关键环节,它的主要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决定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

作品主旨是否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学术或艺术价值,作品表现形式是否符合出版规范、适合消费者的口味、适应市场的要求,是决定该种作品转化成出版物后是否得以生存及生存期长短的主要因素。因此,审稿中的判断就显得特别重要。

就组织的稿件而言,设计选题、选择作者、拟订提纲、讨论样稿等,还只属于编辑出版全过程中的产品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或是因为选题偏离方向、脱离市场,或是因为选择作者不当,有可能出现偏差乃至错误。如果这些问题未能通过作者与出版者双方的互通信息及时地弥补或修正,审稿时仍然可以最终得以解决。

从决定稿件取舍这一点来看,审稿工作为文化传播把关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为发现好作品并保护它“出关”,一为鉴别坏作品并阻止它“过关”。对于那些好作品或是基本方向正确却存在某些不足的作品,审稿者应该大力扶持,热情帮助,在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作者予以补正;对于那些坏作品,审稿者则应该坚决摒弃,决不能被其所标榜的“新”、“异”或者“卖点”、“畅销”之类的“特点”所迷惑而网开一面。未能慧眼识真金,使本可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产生正面效应的好作品被埋没(同时也就可能埋没或暂时埋没了人才),或让不应该出版的坏作品顺利“过关”,都是审稿工作的重大失误。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后一种失误的后果更加严重。坏作品一旦过关出笼,其产生的恶劣影响,小则宣扬落后意识,败坏人心,大则影响安定,危及社会与国家安全,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决定稿件“生杀予夺”的审稿者,

一定要坚决按照“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社会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为重,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对稿件的评价与选择工作。

(二)提出修改意见,提高稿件质量

审稿过程中,除了对稿件进行分析评价,并据此对稿件的取舍作出选择之外,审稿者还要对准备采用的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不论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一气呵成”还是“十年磨一剑”,在稿件完成以后,都必然面临一个再审视、再修改、再提高的问题。这种审视、修改、提高,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审稿者协助作者进行的。熟悉稿件所涉专业的审稿者,通常会怀着一种既欣赏又“挑剔”的心理去审稿。这种心理源于两个方面——作为专业工作者对于专业新成果的期盼和作为编辑工作者对于稿件完美质量的希冀。也正是这种心理,可以促使审稿者在持欢迎态度的基础上,对稿件的观点、理论、结构、材料、体裁、体例与语言文字状况等进行“挑剔”。从这个角度来说,审稿不仅仅要对稿件进行评价与挑选,也要对那些有一定基础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的稿件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

审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任何稿件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名家的稿件,也并不一定能保证符合出版要求。只有通过审稿者的“挑剔”及与作者的沟通,并经过作者的修改,原稿中的疏漏、偏差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在加工整理之前得到改正,稿件的质量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如果说,分析评价是“诊断”,提出修改建议就是“开处方”。“开处方”能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提出修改建议则能改善稿件质量。

提出建议的过程,是审稿者以原稿为基础进行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这些建议的提出能使作者明确优化作品的目标和实现优化的途径。由此可以说,审稿工作虽然不能越俎代庖地进行具体修改,但可以为稿件质量的提升指明方向。可见,审稿工作对稿件质量的改善,作用十分明显。

(三)发现创作人才,扩大作者队伍

审稿工作通过对各类稿件的分析评价,在决定作品取舍、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的同时,还能发现创作人才。

作品是由人创作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对作品的取舍就是对作品创作者的取舍。一些很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其处女作往往在整体上显得稚嫩,但某些部分却显示出一定的创作天赋;一些作者探索创作新领域的作品可能在审稿时遭拒,但其娴熟的创作技巧却恰恰可以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

在不少特殊情况下,一些有胆识的编辑人员还能够从“舍”掉的作品中发现可“取”的人才。古今中外,慧眼识珠的编辑人员在审稿时发现的新人尔后成为名家的事例不胜枚举。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从1848年起从事歌剧创作,后经过多年酝酿和刻苦自学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在19世纪60年代初改写系列科幻小说。第一部《气球上的五星期》撰成后投给出版社,先后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绝,第16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儒勒·埃策尔(JulesHetzel,1814—1886)审稿时发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及作品的价值,毅然决定接受出版。结果,该书出版后大获成功,凡尔纳也因此成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重要奠基人。

因此,审稿者既要善于从众多的稿件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发现优秀作品的同时发现优秀的人才,又要透过各类“舍掉”的稿件发现优秀的创作人才,并与这些作者保持经常联系,对他们着力进行扶持。这样才能使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并保持较高的总体水平。也只有如此,出版单位才会有不竭的优秀稿件源头。

三、审稿制度

我国出版单位长期来一直实行的审稿制度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简称“三审制”,有时又称“三审责任制度”,即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

三审制是我国出版单位依靠分级负责与集体智慧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有关出版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历来对这项制度有明确的规定。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就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丁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三审制利用程序上的交叉互补、递进制约来减少审稿工作的失误,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优化出版物产品结构、保证出版方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稿分为三级.前一级对后一级负责,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可以增强编辑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由于各级审稿者在审稿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各异,不同审读者的意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集思广益,使审读意见更加全面深刻,对原稿的价值评判更加客观。

三审依照初审——复审——终审的次序循序递进;前一审级对后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一审级对前一审级制约并以本审级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作出评判与补充。只有三审通过以后,才能对稿件正式作出处理。

根据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规定,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具备中级及以上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经注册而持有责任编辑证书。出版专业初级技术人员不能担任责任编辑,所以虽然可以在具备一定条件后承担初审工作,但是不能独立负责这个审级。初级技术人员提出的审稿意见,必须由具备责任编辑资质的编辑人员负责复核并签字认可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初审

审稿意见。

四、审稿要求

审稿要求包括对审稿工作的要求和对审稿者的要求。

(一)对审稿工作的要求

对审稿工作的要求,就是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稿件质量作出评价。

1.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

对稿件内容质量进行把关并作出评价,是审稿工作最为基本的内容。审读各种稿件时,都应该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加以衡量和评估。这是审稿工作的根本性任务。此外,对有些类型和性质的稿件往往还需要从稳定性、艺术性等较特殊的方面进行评价。

(1)政治性

政治性是指稿件中所反映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党政高级领导人、外交、民族、宗教等关系的现实政治问题。

政治、法律和其他一些哲学、社会科学类出版物的稿件,其政治内容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明显的政治性;文学艺术类出版物的稿件常常通过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流露出某种政治倾向性;科学技术类出版物的稿件一般没有明显的政治内容,但某些文字(如前言、后记或概述性文字)中有时也会出现政治性问题。

对稿件政治性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政治性还要求稿件内容不得违反党和国家各项具体的方针政策,如外交方针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统战政策,以及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方针政策,等等。

因此,任何稿件都不得含有《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出版物登载的内容。

出版工作者在审稿时必须根据上述各种规定,仔细审视稿件的政治性,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保证未来出版物的政治性正确。

(2)思想性

思想性是指稿件中反殃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有时与政治性相联系。譬如,如果稿件宣扬邪教、迷信,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就不仅是思想性不合格,而且其政治性也大成问题。

各类出版物的稿件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点、思想倾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对我国出版物思想性的基本要求具体体现为:

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引导消费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格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

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传播先进的社会意识,宣传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进思想。

面向未成年人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3)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稿件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科学性的具体内容体现为:尊重历史,尊重事实,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准确表述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正确使用和解释科学术语。认真分析和选择材料。引证真实准确的材料(包括图表和数据)等。

科学普及类出版物主要传播人类已经验证的科学知识,其基本观点应与科学发展过程中已被确认的基本结论相一致,同时也可以客观介绍各派观点争鸣的情况。学术著作要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提出新的认识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鸣,这是正常的。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凡是学术问题,只要作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该予以出版,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文艺类出版物允许艺术虚构,但应符合历史和生活的真实。

在科学日益进步的今天,要特别警惕伪科学的出现。

(4)知识性

知识性是指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容量与价值。

各类不同的出版物都要给消费者以知识。教育类出版物、科技类出版物和文化类出版物以传播知识、积累文化为目的,各种工具书是知识信息高度密集的出版物,知识性当然都为其第一特征;思想理论类出版物主要宣传思想理论观点,而这种宣传也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文学类出版物和艺术类出版物以审美教育为主要任务,而这种审美教育的实施是无法离开具体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的。由此可见,知识性是衡量各类出版物质量的基本要求。

知识性的基本要求是合乎科学。稿件包含的内容应该是经过条理化、系统化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生产实践的经验与总结,稿件介绍知识的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消费者的需要,必须正确、全面,不能歪曲或片面。

(5)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稿件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创新特点.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等。

独创性是作品的基本特点之一,因而也是各种出版物的稿件都应该具备的。人云亦云、简单重复他人已有作品的_内容,不但谈不上独创性,而且还可能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之嫌。

独创性表现为稿件在学术观点、资料发掘、题材开拓、艺术风格或表现形式等方面有超越前人之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东西。比如,理论作品在理论上有新观点,科学著作体现科学新进展,文艺作品给人新的启迪,对已有知识的表述采用更加方便消费者使用的新形式,等等。

弘扬独创性是编辑理应承担的文化责任。当然,稿件的独创性是有大小、多少之分的。不能强求任何稿件都具有填补学科空白、开创创作新路的重大独创性,也不能要求稿件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独创的。稿件只要有创新,就值得肯定,不论这种创新的大小或多少。尤其在期刊的审稿中,哪怕稿件中只有一则材料或一段议论富有新意,编辑也要十分珍惜,妥善处

理。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编辑囿于自己的认识,往往容易视创见为谬论,或对创见视若无睹。因此,编辑在审稿时,一定要有一种求“创”若渴的心态,虚怀若谷的胸襟,不要总摆出一副批评家的架势。

2.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

稿件的内容再好,如果形式的质量不到位,就会给消费者的使用造成困难,起不到传播知识信息的作用。因此,对稿件的形式进行衡量并作出质量评价,也是审稿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主要包括对稿件的结构框架、行文格式、表述形式等作出判断。

(1)结构框架

稿件的结构框架是指稿件中的内容层次安排形式。

结构框架的合理,主要表现为:各个部分的前后次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体现出一定的系统结构;各个部分的内容不能互相矛盾;每个部分的阐述方式具有同一性,等等。

(2)行文格式

行文格式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各级标题采用互有区别的标志,而相同级别的标题均采用相同的标志;公式、图片、表格和各种注释的格式标志应该一致。

(3)表述形式

稿件的表述形式是指稿件中对语言文字及量和单位的应用状况。任何稿件的表述形式都应该符合相关的规范。否则,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困难,甚至发生重大误解。

(二)对审稿者的要求

对于审稿者一般有以下要求。

1.坚持稿件取舍标准

审稿者要按照出版要求和有关规定,通过对稿件的阅读和研究,在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对稿件的内容质量及从结构框架、体例、表述形式等方面对稿件的形式质量作出较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对是否接受出版作出选择。

2.评价要客观、科学

对于一部稿件的取舍,是在对稿件进行审阅并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和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评价与判断的客观、科学极为重要。以偏概全、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都是不客观的表现,都会影响结论的科学性;同样,评价与判断仅仅停留于表层,对于稿件的精髓或根本缺陷认识不清,缺乏科学性,显然也是不客观的。两者都无益于对稿件的正确处理。

(三)期刊审稿的特殊要求

上述审稿要求,对于图书、期刊等各类出版物的稿件都基本适用。同时,期刊的媒体特点又导致对其稿件的审读还有一些较特殊的个性要求。

1.符合期刊宗旨和定位

同为审稿,期刊编辑与图书编辑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图书编辑要从书稿出发,对书稿本身的价值作出判断;即使修改,也要考虑书稿的现有基础和作者的写作特点,不强人所难。期刊编辑则不同。为了维护期刊的形象,期刊编辑在审稿时,要坚持从期刊出发,按照期刊既定的编辑方针和取稿标准选择稿件,不能降格以求。对于不符合本刊物宗旨和性质的稿件,即使写得再好,也要忍痛割爱而不能网开一面,以免损害期刊的整体结构。

期刊的整体形象是大局,一篇稿件能否采用,必须以大局为判断依据,不能就稿件论稿件。

2.把握栏目风格

期刊编辑在审稿时,还要准确把握各个不同栏目的风格。

期刊的各个栏目之间,存在着既各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关系。各个栏目各有特色,从而使整本期刊呈现多姿多彩的面貌;每个栏目内部则又有一定的同一性,各篇作品在内容主题上存在有机联系,在体裁风格上保持一致。

正因为如此,期刊编辑在审稿时,不仅要考虑某篇稿件本刊能否采用,而且还要进一步考虑本刊某个栏目能否采用。影响了栏目的协调性,其结果必然会影响整本期刊的协调性。

3.注重时效性

期刊有文化积累功能,但期刊毕竟不同于图书,必须注重时间效应。是否符合时效性要求,是期刊编辑审稿的一条重要标准。

这种时效性,往往表现在对新事物的及时宣传,对新学说的及时介绍,对热点人物的及时报道,对突发事件的及时追踪。这样,刊物才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

因此,期刊编辑要保持张力,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只有自己能深刻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在审稿时准确地判断稿件有效还是失效。

4.考虑稿件篇幅

作者在写稿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不多考虑篇幅的大小。但是,一本刊物的篇幅,总是事先设定的,一般情况下不会随便变动;其中每个栏目所刊载文章的篇幅,也有一定的浮动范围,相互之间不宜相差悬殊。所以,编辑审稿时须胸有全局,善于控制篇幅,不宜让超过刊物一般篇幅规格太多的长文章“霸占”版面。在遇到内容很好但篇幅太长的文章时,编辑一定要精心处理:或者退给作者调整、删节;或者帮助作者拟定分割方案,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以后分期发表。

五、审稿的方法

稿件必须经过全面审读,才能作出客观、科学的质量评价结论,而在审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还应采用规范的操作方法。

(一)稿件审读方法

因为稿件与稿件之间,在类型、内容、篇幅、形式、质量诸方面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加之审稿人因为专业、知识、资历、经验诸方面皆不相同,审读稿件的过程与方法是会有差别的。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通读全稿并对有问题处作出批注,是最基本的稿件审读方法。

不论是组织的稿件还是自投、推荐或者引进的稿件,初审者都必须通读整部稿件。这是了解稿件全部内容的唯一途径,是只看内容提要、篇章要义或重点抽读都无法替代的。只有通过通读,才能奠定审稿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稿件要通读两遍:第一遍是略读,第二遍是精读。

1.略读

略读的目的是对稿件的内容和形式作一般性的了解,借以归纳出稿件的一般性特点与最重要的特征,对稿件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从而对于下一步如何审稿做到心中有数。

略读最好先阅读前言、后记与章节目录,了解稿件的基本内容和总体框架;然后再审读稿件的具体内容,以了解特色和整体质量。如果审稿编辑是第一次接触该稿件或对稿件涉及的学科专业不够熟悉,则需要对稿件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作一些了解。如果是文学作品,事先也应该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形式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总体的了解。这样,审稿时才能为分析、评价及取舍稿件找到可靠的参照系统,使评价、取舍有据可依。

略读时对稿件中某些地方如有疑问,一般用铅笔简单标注。

2.精读

经过略读,如认为稿件基本上可取或认为经过一定的修改加工以后能够达到出版的水平,就要进行精读。

精读的目的是更深入地了解、分析和研究稿件的内容和创作特色,为审稿中的判断提供扎实、可靠的依据,并对稿件可否采用作出结论。

精读时,审稿者应该从头至尾认真地阅读全稿,同时验证自己在略读时对于稿件的了解是否正确,并对在略读中产生的疑问作进一步的探究解决。如确认存在问题,要把意见写明,以提请作者修改;如研究后觉得实际上没有问题,要把略读时的铅笔标记擦除;如精读时发现新的问题,就要把意见及时标注在稿面上。这种全稿阅读通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反复地进行的;对那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或者存有疑问之处,更是要反复研读,直到得出结论为止。

(二)审稿操作方法

为了维持稿件的原貌和表示对作者的尊重,审稿者在审稿过程中不宜把意见直接用色笔批注在原稿上,以免稿面混乱、肮脏。一般宜先用铅笔在有疑问的文字下面画线或作出其他标记;然后,把意见或用铅笔写在稿面相应的空白处,或用色笔写在浮签上临时性地固定在稿面的相应空白部位。对纸质稿件的审稿操作方式如图2—1所示。

对于电子文件形式的稿件,审稿者应该先做好备份,然后再开始审读。审读过程中可以对一般性的语言文字、体例问题采用变换文字颜色的方式作出标记,以便编辑加工时能够逐一处理,不致遗漏,而对内容、框架结构方面的问题,可以用类似MicrosoftWord中“插入批注”的方式标出,既在稿面上留有标记,又不会导致稿面混乱(批注的具体文字一般仅在光标点到批注标记时才显示),以便作者逐一进行修改或调整。



(三)稿件质量评价方法

在对稿件进行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通常使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来对稿件的质量作出评价。

1.比较

比较是审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审读者对于被审稿件所属的专业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因此在审稿过程中对稿件所引用的材料、理论和所阐发的观点,都可以用审稿者已经掌握的有关政策、专业知识来进行比较,也可以根据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辞书或资料汇编等工具书所提供的材料、理论、观点来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具体了解稿件是否有创新与特色,是否在某些方面超过已出版的作品,甚至还可以对诸如剽窃之类的侵权行为有所觉察。同时,通过对稿件各个部分的比较,还可以发现稿件中前后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

比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去伪存真,同时还可以帮助审稿者对于稿件材料和观点的新旧,作者视野的宽窄和见解的优劣,稿件质量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等作出基本的判断。

2.分析

在比较以后,审稿者已经在宏观上对稿件的基本情况有了总体的把握。下一步则是要从以下方面对全稿进行分析: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切题,思想表达是否清楚,材料是否可靠,说理是否充分,立论是否正确;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容的主次关系安排得是否得当,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处理得是否合乎逻辑,体例是否统一,表述是否通畅、有条理,文字是否通顺,等等。

3.综合

经过比较、分析,审稿者应该而且也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所谓综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稿件本身进行全方位衡量,即依据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独创性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判断其内容是否达到可以出版的质量要求,同时对稿件在结构框架、体例、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优缺点作总体性的概括。

第二,对稿件是否符合本出版单位的出版要求和出版风格、是否可以归人本单位现有的品种板块之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判断。并对下一步的如何整合、完善有所考虑。

第三,稿件如果可以出版,对后续情况应有所考虑。譬如,按照稿件的内容应该有什么样的宣传、促销工作,该作品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可能产生怎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等等。

六、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是审稿者在完成审稿以后所撰写的文件。

审稿意见必须在对稿件作全面考察和充分研究后撰写,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行文上既要全面周到,又要简明扼要;优劣短长说清即可,既无遗漏,又不烦琐;意见要明确,态度不含糊。

初审的审稿意见必须写得较详细.既有对稿件内容的描述,更要有对稿件特色的分析。初审审稿意见的必备项目和撰写方式,详见本书第7章“编辑应用文写作”。这里主要讲一下审稿意见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对稿件进行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审稿结论。

审稿结论一般有三种:

第一,对于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稿”。审稿者要非常明确地说明退稿理由。

第二,对于接近出版要求但又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由作者进行修改的稿件,审稿结论应为“退修”(又称“退改”),即把稿件退给作者进行修改。审稿者必须说明稿件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及要求进行修改的理由,并提出中肯的、切实可行的修改建议,使作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出版单位的意图,并将这一意图和要求贯彻到修改工作中去。一般来讲,除了退稿以外,基本符合出版

国和网校预祝广大出版资格考生顺利通过考试,更多关于出版资格考试报名事宜、考试信息、培训信息,可拨打国和网校全国客服电话010-62983637,或登录国和网校官方网站www.gohoedu.com 。如果您感觉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下面分享一下吧!
出版资格课程试听

出版资格相关文章

考试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