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开发为何会被社会严重误解?
概述
社会各界对水电有很多误解,其中影响和破坏生态环境是公众对水电开发的最大疑虑。然而,产生这种疑虑的原因,主要是国际主流社会曾经历过误解水电的过程。很多那个时期出台的正式文件,至今还误导着人们的思想。所以,如果不了解水电所经历过的特殊历史,即使某些严谨的科技工作者,也难免会被误导。除此之外,误解水电破坏生态的另一个最大原因还在于,很多人不能客观的了解"水与能源"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情况,在能源和环保领域中尤为普遍。
一、国际社会对水电的认识曾经历过曲折
人类利用、建造水利工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电以后,利用水力发电造福人类,更是成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象征。
20世纪30年代后期,全球的水电站的数量和装机容量均有了很大发展。到80年代末,世界上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瑞士和法国的水能资源已接近全部开发。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也纷纷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和八十。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不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巨大的能源浪费,同时也不可能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水电,把尽可能多的可保存的化石能源留给后代。除此之外,这些发达国家之所以都无一例外的优先开发水电,还因为水电开发往往是一个国家管理水资源的必要手段。任何社会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要解决好水资源的矛盾,所以,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要先开发利用水电。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初期,往往都有一个水电在电力中的比重非常高的阶段。不过,由于水能的资源总量是非常有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水能资源开发殆尽之后,这些国家都会相继再去开发别的电力(如核电)。所以,最终很多发达国家的水电比重,都会逐渐下降。
总之,到20世纪中期,建筑大型水电站几乎成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义词。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的大坝、水电工程的发展开始变缓。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用环保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很多大型水坝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很多已经建成和正在规划建造的大坝和水电项目成为了越来越敏感的话题,一些对环境和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项目,遭遇到公众的强烈抵制,以至于最终被迫停止。
人们不禁要问,人类文明的领域非常广泛,任何一种人类文明活动都会有代价,然而,为什么在任何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的现代文明活动中,偏偏只有水坝和水电建设经历了这样巨大的反复和曲折呢?这里有一定的历史巧合因素。
二、水电是政治对立和环保炒作的牺牲品
水电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国家的水电资源一般都会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开发殆尽。而水电的这种特点,又恰巧被当时的美、苏政治对立的国际局势所利用。这就是有关阿斯旺大坝的争论。当时,埃及人利用美苏矛盾,嫌美国人要价太高,就把工程交给了苏联人建造。出于攻击政治对手的目的,美国人就开始发动全世界的资源给阿斯旺大坝挑毛病。
然而,要把攻击阿斯旺的理由编得让人信服,就难免要对整个水电和大坝进行攻击和诬蔑。好在当时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国家的大型水电开发,所以,不必顾虑这种攻击影响自己国家的发展。因此,60年代后国际上充斥着大量的反水坝、反水电的所谓"科研成果"。这给了某些环保投机者一举成名的机会。
2.1 阿斯旺大坝引发的政治斗争
谁来帮助建设阿斯旺大坝,是20世纪50年代国际斗争的一个焦点。1952年以前,埃及尼罗河上仅有几座低坝工程,"七月革命"成功后,埃及政府全面研究尼罗河开发问题,拟定了阿斯旺高坝方案。该工程设计工作原来委托给西方国家,并希望西方国家与世界银行投资建设。可是英、法、美等国提出了政治条件,被纳赛尔总统拒绝。纳赛尔便决定收回苏伊士运河,拟以运河收入进行建设。接着英、法、以发动苏伊士运河战争,企图迫使埃及就范,然而却以失败告终。这时纳赛尔转向同苏联合作,苏联对建设阿斯旺水坝态度积极,1960年埃苏签订协议,由苏联援建。工程总费用包括输电及施工期利息为4.02亿埃镑(折合10亿美元),其中苏联贷款1.38亿埃镑,年利率2.5%,12年偿还,埃方自筹2.64亿埃镑。
1960年1月9日高坝第一期工程开工,1964年5月中旬完工。赫鲁晓夫亲自来埃及参加仪式。阿斯旺大坝象是铺在大湖上面的一条宽广的公路。大坝两侧除了无边的水面外,还有很多水利设施,这样工业化的场面在埃及是不多见的。弧形拱桥式的大坝,高111米,长3830米,宽40米,将尼罗河拦腰截断,从而使河水向上回流,形成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640亿立方米的人工湖。远处是莲花状的大坝建成纪念碑,伴着平静的湖水。
水库又名"纳赛尔湖",是以当时国家领导的名字,拥有12组17.5万kW的发电机,总功率为210万kW。1967年开始发电,1998年发电量占埃及全国的15%。并有效减小了1964、1973年的大洪水和1972-73,1983-84年的旱灾造成的危害。
出于政治目的,西方的反坝宣传只反对高坝,而不反对低坝,原因何在?显然是因为高坝是苏联人修的,而低坝是英国人修的。他们最典型的反对阿斯旺的理由是:在大坝修建之前,尼罗河河水将上游大量的含有腐殖质的泥沙带到下游,使得下游农田非常肥沃。截流建坝后,泥沙改道了,下游的农田因缺乏肥料而逐渐变得贫瘠,当地盛产的优质棉花大量减产。由于河水不再泛滥,也就不再有雨季的大量河水带走土壤中的盐分,而不断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盐分和各种化学残留物的高含量,又导致了尼罗河两岸土壤盐碱化。因为没有河水不断的补充,库区及水库下游的尼罗河水质开始恶化,又因为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下游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残留随灌溉水又流回尼罗河,使河水富营养化。
大家请看,这不就是水坝最重要的防洪和抗旱功能吗?难道阿斯旺的低坝没有同样的功能吗?不仅一直就有,而且埃及之所以要修建高坝的理由恰恰是由于"旧坝在1907-1912年和1929-1933年两次加高。但1946年洪水几乎漫坝。"担心低坝的防洪和抗旱效果。 但,从来没人去攻击英国人所建的坝早就产生了同样的"生态灾难"。
2.2 政治对立的误导宣传被环保投机者利用
大家知道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海洋生态学家卡逊出版了一本著名的图书《寂静的春天》,提出了滥用杀虫剂的巨大危害。由此,唤醒了我们整个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卡逊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环保先驱。
这个环保英雄的成功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想去模仿卡逊成功的经验。努力寻找出另外一种大家都认可的文明活动,找出它的问题,唤起公众对它的反感,最终达到表现出自己的惊人的环保觉悟的目的。
与卡逊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往往并不是某行业内的专家,而只是想追逐名利的环保主义者。由于不懂科学,他们的动机不是出于科学的思考,而是出于追逐名利。所以,投机者往往很难获得卡逊那样真正的成功。但是,水电行业的某些特点和当时国际环境却给了一些反水坝的环保人士投机成功的机会。
由于在阿斯旺大坝建设上,两大政治阵营对立的结果,让60年代后期国际上充斥着大量的反水坝、反水电的"科研成果"。其实,当时的这些成果都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其科学性和可信性是值得怀疑的。不过这种政治斗争的产物,却给了某些环保投机者一举成名的机会。
《寂静的河流》的作者卡麦利,就是一位投机(反水坝)环保的成功人士。这本书曾多次在中国境内翻译出版。在他的投机已经成功之后,这本书再版的中译本已改名为《大坝经济学》。为什么要叫《寂静的河流》?显然就是作者在模仿《寂静的春天》。
由于美苏争霸,作者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量的资料来论证水坝、水库、水电站的"罪恶"。《寂静的河流》这本书本身以及所引用的很多参考文献中,也难免充斥着大量的谎言。例如,为了危言耸听,书中说全世界的水库的蓄水总量,相当于所有河流水量的5倍(实际上还不足50%)。书中还引用了一些水电站的特殊观测数据,居然得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竟然是燃煤的火电站几倍的骗人结论。
不仅如此,想靠环保投机成名的人绝不止一个卡麦利。1997年一些对水坝建设不满的人士,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组织了一个世界水坝委员会WCD,希望通过调查现有的水坝的社会效果,全面的规范世界各国的水坝的建设。并最终提出一个《水坝与发展的决策新框架》。
2.3 全球对水电的认识产生了矫枉过正
围绕着水坝的利、弊的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国际上的这个《世界水坝委员会》WCD的组建和一份《水坝与发展》报告的提出达到高潮。
世界水坝委员会的报告一方面是人们对水坝建设的深刻反思。它是第一次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全面的来探讨水坝的问题。报告通过对一些已建成的水坝的详细的调研系统的总结了水坝所有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报告却没有注意到人类社会的水资源调控必须要建设大型水库这一客观现实,从而采取了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的方式,片面地得出了大型水坝、水库、水电站的建设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结论。
当时我国是世界银行水利水电项目的最主要受援国,规范水坝建设工作我们当然不能落后。但是,我国水利部派专家参与活动后发现这个组织的动机有问题。在我国丹江口水库进行移民调查的时候,水利部外事部门的同志发现,他们并不是客观公正的进行调查,而是有严重的倾向性、和目的性。
为此我们国家果断的退出了这个组织。大家可以去查阅WCD早期的宣传资料,那里面就曾经有我国的水利部。后来很多宣传把这些WCD专家说成是独立、公正的调查。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如果是的话,我国水利部派的专家,怎么会中途宣布退出?
这个组织在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水坝的罪证之后于2000提出了一个《水坝与发展---决策性框架》。里面很多的调查结果(包括对中国的丹江口)都是片面的,很多结论都是采用了对水库大坝和水电站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
2001年在WCD完成了预定任务之后解散,联合国在环境规划署下面成立了一个专门推广《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的项目小组,简称DDP(Dam Developing Program)。该项目组的目的就是在全球推广《水坝与发展--决策框架》。然而,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东西,即使由联合国出面推广,也同样行不通。
应该承认,世纪之交那一段时间,国际舆论对水坝建设的反思明显产生了严重的矫枉过正的趋势。以至于很多人由于受到片面宣传的误导,仅仅喜欢以强调水电站、大坝产生的环境、生态问题为时髦。人们早已经忽略了水坝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水电替代火电之后将产生的巨大环境效益,不少人开始否认水电可以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错误的主张将水电排除在绿色能源范围之外。在1996年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大型水电居然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的范围之外,会议只承认小型水电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
2.4 对水库大坝偏见引发了社会的争议
在这这场争论中,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往往与待开发水电资源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持不同意见。因为,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大力发展水电的过程中,通过兴修水利,发展水电,社会、生态、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这些巨大的生态效益,恰恰是来自水库和大坝的建设的客观事实,早已被人们熟视无睹的忽视掉。反之,我们根据发展了的认识,反思我们过去的一些水电工程中,没有能充分注意到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问题,却被不断重复、相对放大而且充满了现在现代人的头脑。以至于人们(甚至包括一些其他专业的专家)已经开始无视水库大坝和水电所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错误的认为水库大坝、水电开发一定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舆论上的这种偏见,反过来又影响政治家甚至某些政府的决策人物。特别是在那些绝大多数水电资源已经开发完毕的发达国家。因为,他们一般不需要再对水坝、水电的作用进行更多的探讨。好在还有一些像中国这样由于江河治理、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经过仔细的研究、认真的比较,还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包括建坝、修水电站在内的水利水电开发,仍将是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在争论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逐渐澄清了一些类似"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火电相当,甚至超过火电 "等污蔑水电的观念。加拿大的深入调查研究表明,水电的温室气体排放,只是水库中残留的植物腐败后释放气体的一种暂时现象。其强度与水库形成的时间有关。根据水库建设时间的不同。加拿大的水电排放仅相当于火电的1/17 到1/50。而另一个水电开发较早的国家瑞士的调查结论,说明水电的排放仅为火电的1/300。
此后,DDP的意见也遭到众多国际专业组织的全面否定。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组织,国际水资源协会等组织曾联合发表意见,反驳《框架》中的不实之词。
三、水电的重要作用被重新肯定
在世纪之交,当全球的水库大坝和水电开发遭遇严峻困境的同时,不断发展的世界对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需求变得一天比一天尖锐。面对全球又20亿人不能得到电力供应,10亿人喝不上干净的饮用水的难题,发展中国的水库大坝不可取代的作用不能不被人们重新重视。
除了洪水和干旱的威胁之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水力资源是现实中能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主要途径。在非洲大陆,化石燃料短缺,而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对大坝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争论阻碍了许多水库和水电工程的建设,也延缓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上,由非洲国家提议,到会的192个国家一致认识到;在世界上各国都在鼓励发展各种可再生能源来减缓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呼吁全球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增加包括大型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份额。大型水电也有必要被确认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那次峰会,还达成了具体的协议,承诺要加大政府间推动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活动。并建议于2004年在中国举行一次水电高层论坛,探讨相关的议题,进一步的完成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的任务。中国的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接受了这一建议,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于2004年10月在北京共同召开了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研讨会。并发表了倡导和支持全球水电开发的《北京宣言》。
会议代表认为,由于国际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都有很大差异,当今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由从半原始状态到后现代化不同的国家组成的复杂世界,如果有人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法律标准或者决策程序适用所有的社会形式,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此,2004年联合国水电与可持发展大会的《北京宣言》中专门写出了一个第12条"在水电的环境影响方面,我们承认一些水电工程曾对环境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有效降低环境影响的措施和管理方案对可持续的水电开发至关重要。我们注意到,已有不少环境影响评估与规划的准则,但是这些准则并不是全球适用的。我们呼吁业主和政府部门在此方面择善而从。"
3.1 国际主流社会对水电的认识转折
会议之后,曾经停止了对水电的贷款支持的世界银行,立即恢复了贷款并加大了对水电的支持力度。世行强调指出:水电占全球电力总供应量的五分之一,曾一度带动了加拿大、挪威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增长。然而,由于环境与社会方面的疑虑,以及财政支持的匮乏,导致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水电投资停滞不前。时至今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吸取了历史教训之后,水电行业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塑造,并出现复兴盛景。
世行对全球水电的结论是:水电及多功能水利基础设施为减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其作用日渐明显。水电设施不仅能提供电力,还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以及水资源配置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水电还发挥着独有的双重作用:作为战略措施以应对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作为可再生能源将世界经济带入低碳的未来。
3.2 对水电误导至今未能消除
由于整个社会对水电的认识曾经历过反复和曲折,而且像DDP等一些联合国的项目至今还仍然存在,所以,对水电的认识出现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世界各国以及不同的政治派别对水电的态度不大一样。发展中国家由于解决水源问题的压力,普遍对水电的支持力度较大,而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几乎没有资源可供开发,则更倾向支持DDP和一些环保组织的炒作,甚至与明确的不容许再开发水电的政策。
不过,这些情况在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持续压力下,已经有所改变。例如,美国政府在减排的压力下,最近又再重提要挖掘水电的潜力,未来若干年将在开发数千万千瓦的水电,特别是要开发一些无坝的小水电。然而,历史的发展有极大的惯性。尽管全球的主流社会已经认识到水电被妖魔化的问题,并做出了更正,但是,已经形成的某些社会意识却难以迅速改变。今天,作为最重要的清洁能源的水电的社会评价,甚至还不如农药和化肥。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反对水电大坝的群体和意识绝对超过反对农药和化肥。当前,我国的雾霾天气已经非常严重,但时髦的环保组织却从来都不去反对火电。原因很可能,是没有国外组织愿意为此付钱。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社会确实曾经经历过误解水电的过程。很多那个时期出台的正式文件,至今还会误导着人们的思想。例如,大型水电不应属于可再生能源,确实曾经是1996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的一个结论。在那个结论的基础上,我国2000年出台的《21世纪科技发展纲要》也强调只有小水电才属于可再生能源。
当2002年国际社会重新强调大型水电的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转变了之后,虽然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也采用这一正确结论。但却未必能去修改在所有1996年至2002年期间出台的各种文件。所以,如果不了解水电所经历过的特殊历史,即使某些严谨的科技工作者,也难免会被误导。
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电开发,虽然受到政府的普遍支持,但也并不大顺利。由于整个国际社会的水电科普宣传不够,社会舆论对水电的误解和偏见仍然严重。例如,缅甸政府希望通过项目建设解决好电力能源和水资源的问题,但是,不少国外势力往往把水电开发看成是一种强调政府权利的专制象征。所以,很多民间组织,都会把反水电作为民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反水电活动的最主要误区之一,就是把水电的"水与能源"作用割裂开后,错误的得到水电开发破坏生态的结论。实际上影响和破坏生态是大水库而不是水电站,但是大水库则是我们现代化的社会存储水资源所必须的,
四、关于"水与能源"的科普,任重道远
如,前不久某环保组织负责人发文章说"水电能源是江河给我们的馈赠之一,但是不要忘记江河还给我们提供着许多其他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显然他是把水电与水库作用想当然的割裂开来。
带着对水电的偏见,去年这个组织曾资助过一个《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考察》,在这个考察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考察的负责人不仅把梯级水电开发之后,水库连成串的遐想,想当然地成了他们考察的"发现"来欺骗公众,而且还敢大言不惭的宣称他们根本没有去考察过的长江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人民日报的记者调查时,这位考察负责人终于承认,他们所组织不是什么科学考察,而是一次针对水电的"科普宣传"活动。说白了就是要借一个考察的名义,造谣污蔑金沙江的水电开发。从利用新闻发布会造谣的结果来看,也确实就是这样。
4.1 水利专家对"水与能源"的认识偏差
去年的科技活动周,我们在这水科院举办过一次"水电开发与防灾减灾"的科普论坛,一位到会的著名水利专家,在发表了水利水电的开发有助于防灾减灾的精彩演讲之后,却提出了不要建高坝大库的建议。某报纸还对此观点专门作了报道。我们当时就在会上就提出来"高坝大库是水资源调控所必须的,并不是获取水电所需要"的意见。此后,这位专家才开始意识到"水与能源"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为何如此高层次的水利专家,居然也会对"水与能源"的认识产生偏差?我觉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曾经对水电产生过误解。那个时期产生的文件,可能经常会误导严谨的学者和官员。
4.2 能源电力专家对水电的误解也非常严重
不少了解我国能源困局的电力专家,他们往往非常支持水电的发展。因为,他们知道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不仅价格上有优势,而且还具有很好的可调性,是其它可再生能源入网的重要保障。但是,他们却常常会认为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
从"水与能源"的科学关系出发,我们特别需要提示他们,水电的生态环境影响,并不是水电本身造成的,而是水电开发的同时必须要照顾到调控水资源的需要。所以,这种有水库的大电站所造成的生态的影响,不能算在水电的账上。
事实上,对水电的水资源作用不够了解的专家,不仅包括国内的一些顶尖的能源电力专家,甚至也包括一些国际上的知名专家。例如,笔者前不久在科普活动中接触到国际能源署的一些可再生能源的专家,开始他们还是只承认小水电是联合国所倡导的。听到了笔者的一些水资源开发不可替代的解释之后,他们才意识到,大型水电不仅应该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还应该作为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优先开发利用。
最近,亚洲能源研究组织Crenatiec的一位负责人,也曾在《能源》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水电:亚洲的未来巨型蓄电池?】。文章内容虽然非常支持水电的开发,但是,却存在大型水电严重破坏生态的错误认识。文章中说到"值得强调的是,水电比煤炭更为清洁,但是相对风能和太阳能造成的环境问题却要严重一些。因此,水电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同样有着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弊端。例如,三峡工程的建设迁移了大量的居民,淹没了大面积的河流,也因淤泥堆积、腐烂植物引起的沼气外泄、破坏渔业的现象而受到批评。"。
与这位亚洲能源专家一样,不少电力能源工作者,只喜欢从电力能源方面评价水电的作用。然而,事实上水电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清洁的能源和在电网中的调节,而且还有巨大的水资源调控作用。如果水电站仅仅是为了发电,我们完全可以想办法不建设水库或者尽量少的建设水库。因为,水力发电的多少,只取决于水头和水量。但是,为什么很多水电站非要建设被一些能源工作者认为是"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大水库呢?因为,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去,人们调控水资源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建设大型的水库进行调蓄。把洪水期的洪水留下来,等到枯水期再使用。
或许是由于一些对我国的政府决策有影响的能源电力专家对水电存在误解。我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像其它发达国家一样,把水电放在电力工业中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目前,水电开发的滞后是造成我国的能源结构严重恶化的最重要原因。
除了对国家决策有影响力的能源电力专家,对水电的认识存在误区之外,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初期,还受到了国内外极端环保势力的误导宣传和严重干扰,为此,我国的水电发展政策也发生过反复和变化。
五、水电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中国发展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中,就经历过从"积极开发"到"有序开发"后又回到"积极发展"水电的变化。为此,十一五期间,我国就曾有一批大型水电站建设被搁置、叫停。更为痛心的是,我国的十一五、十二五的水电开工规划,都远远没有能完成。这种水电发展受阻的结果,大大刺激了我国火电建设和煤炭需求的增速。以至于在本世纪初的那些年,我国的火电比重增速过快,能源结构急剧恶化,并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火电厂的增速过快,煤炭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矿难频发、煤电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国家煤炭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开采和运输能力。特别是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那一阶段,我国遭遇了严重的煤电危机。在那一段时间,管制电价必然出现电荒,放开电价必然出现煤荒。在这种情况下,08年初的冰雪灾害期,国家不得不鼓励遍布全国的小煤窑加紧生产,以渡过煤炭短缺的难关。因此,在我国煤电矛盾最突出的时刻,我国小煤窑的生产事故也达到了顶峰。
据统计仅从08年9月4日到21日短短的17天时间里,就发生了9次矿难。372人死亡,50多人失踪。17天中矿难的实际死亡人数达到四百多人。平均不到两天就发生一次矿难,一次矿难平均死人40到50人。很难想象,如果不是随后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我国这种煤炭供应极度紧张的局面,持续到了冬季与社会公众的冬季采暖问题交织在一起,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到2012年,我国燃烧的煤炭已经超过全世界其它所有国家的总消耗量。大面积的雾霾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大家想想看,全世界的煤炭有多一半都烧在了中国东部的狭小区域内,空气污染的问题能不严重吗?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局限,我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建设虽然进展缓慢。但是,那种由于整体经济能力不足无能开发利用水电、核电的情况在全世界非常普遍。同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的能源需求量也限,因此,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现象在欠发展国家中,似乎也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如果仍然不能及时地开发利用水电和其它清洁能源,那么其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必然要靠燃烧更多的化石能源来解决。难免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清洁的水电在经济发展的腾飞时期曾严重受阻,核电的开发建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国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最近一些年,在全球各国都积极地致力于减排的时候,我们却以每年2、3亿吨煤炭的绝对增量,不断刷新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新纪录。
5.1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因此,尽管我国的GDP,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来自美国某官方网站的世界各国排放图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为了缓解国际社会的压力,曾经强调我国的人口多,人均碳排放并不高。但是,非常不幸,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人均碳排放,也已经超过的全球的平均值。后来、还有人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落后,应该以一种累积碳排放的方式,给发展中国家更多的碳排放权。不过,令人担心的是,即使按照累积碳排放计算(从1990年算起),我国也已经超越了除美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
几年以前的美国布什总统不承认《京都议定书》一直是全世界环保人士攻击的目标。但是,自从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改变了态度,也开始强调承担减排义务,这样世界各国对排放问题的批评焦点,就自然而然的转向了中国。
前几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将相继关闭一批燃煤电厂,约有175座燃煤发电机组,将在2012年至2016年间停止使用。美国最终的目标是彻底停止本国的煤炭业。美国在减排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无疑将会给我们中国造成更大的压力。不减排就不能体现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在国际上:由于我们过多地使用煤炭,排放了与我们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温室气体。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们遭遇到了多方面的批评。在当今的世界,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总之,大量的煤炭开采和燃烧不仅引发了我国国内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也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矛盾要比其它发达国家尖锐得多。当然,为实现科学发展和响应国际社会的减排的要求,我国已经加大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并向世界做出自主减排的承诺。
5.2 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成绩与不足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已经初见一些成效,今天的中国在很多方面已成为全球清洁能源的领跑者。我国的核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开发建设速度是全球绝无仅有的。如此高的建设速度,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为我国的减排做出重要的贡献。
中国有着全球最丰富的水能资源,虽然目前的水能开发利用程度,仅达到了34%,但是,发电量却超过世界上其它水电强国至少一倍以上。不仅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水电强国,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水电的发电量,至少还能增长一倍以上。
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减排的投入不能说不大,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补贴,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风能连续多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目前的并网装机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能力已经占据了全球的70%多。然而,尽管我们已经付出的极大努力,但是,我国实际的减排效果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目前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技术还不算十分成熟,不仅成本过高,而且也还不能提供更大的减排作用。
例如,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风能发电量,2012年一年的总量也只有1003亿度。但是,我们被伪环保谎言所搁置了近十年的怒江水电开发,每年的发电量将是一千亿度。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投入数百亿的资金支持的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建设,还远远弥补不了我们由于搁置怒江水电开发等,所不得不增加的碳排放量。
纵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优先开发利用了自己的水能资源的。所以,迄今为止尽管我们国家在减排方面的投入全球最大,但是,由于水电开发的滞后,能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减排效果却非常不佳。因此,能否准确地认识我国水电开发并发挥好对减排的作用,十分重要。
结语
当前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全世界,都存在着由水资源和能源资源引发的生态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好水电这种可再生的资源,维系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舆论对水电的误解和偏见是全球性的。目前,极端环保的反水坝炒作已经构成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大威胁,同时也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例如,我国今天的全球碳排放第一和严重的雾霾污染,都是我们在经济腾飞的时期没有优先发展水电,能源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必然结果。当前,不仅我们中国是极端环保和伪环保"反水坝、反水电"的最大受害者,而且,这种危害如果不能消除,还将影响到世界其它众多的欠发达国家的正常发展。也许正是因为此,联合国特地把2014年的世界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能源"。这说明:加强"水与能源"的科普宣传,认识到水库大坝对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性和水电的重要作用,揭露伪环保的反水坝、反水电宣传和炒作,是一项还原历史,维护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的迫切任务。
(来源:中国电力报)